有想像,才有「可能性」。

連續兩年在北區公園的觀察,發現有一群小朋友經常獨自到公園遊玩;當然,有部份小朋友是由照顧者(包括家中長輩及家務助理)帶到公園去,但卻沒有得到適當的照顧、陪伴與關懷,全因他們的照顧者都忙於在公園/休憩區裡跟他們的朋友和鄰里談話,使得小朋友們只好獨自在公園內閒逛、自由探索及把玩遊戲設施,年長一點的小朋友或會與其他小朋友進行簡單的互動和遊戲,但缺乏成人的看管和引導,小朋友間的衝突與爭執更是經常發生。

某日,突然有一個念頭 – 就是在公園裡開設「說故事工作坊」,讓北區的小朋友都可以有機會參與學校以外的藝術活動。教育理論學家Vygotsky深信成人的支持與互動對兒童學習社會文化是具有重大的意義。所以,如果藝術教育工作者能主動落區,關懷這群被忽略的小朋友,定必為他們的生活帶來改變。因此,我們重新規劃「故事公園氹氹轉」的活動內容,並向澳門文化局申請2016年社區藝術資助計劃。

整個活動歷時十二個月,共分三個階段,每個階段各有不同的主題,第一階段:聆聽故事和分享故事篇,內容和形式跟以往的公園講故事一樣,先由故事姐姐為小朋友講故事,然後引導小朋友講他們自己的故事。第二階段:故事戲劇創作篇,透過工作坊形式,由故事姐姐帶領小朋友進行故事戲劇創作。第三階段:故事戲劇欣賞篇,公開展示參與工作坊的小朋友的創作成果。

老實說,在我最初的想像畫面中,純粹希望小朋友來到公園就可以參加到工作坊,過程中他們可以專心地和盡情地享受活動而不會受到太大的干擾。結果,我們就在公園/休憩區裡搭建了一個臨時的帳篷作為工作坊的基地了。

能夠令到這次想像變成真實,除了要多謝活動統籌陳詩琪和佈景設計黃愛國之外,最感恩草莓田的神隊友盧惠儀和岑淑燕的信任和支持。

活動名稱:社區藝術 – 故事公園氹氹轉

日期:2016年10月9日

地點:綠楊花園休憩區

圖片內容:草莓田流動藝術教育工作室 (第一版本)

活動名稱:社區藝術 – 故事公園氹氹轉

日期:2016年11月19日

地點:綠楊花園休憩區

圖片內容:草莓田流動藝術教育工作室 (第二版本)

分享此文章!

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