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的教師培訓,戲劇導師們與參與培訓的教師試玩已設計好的過程劇,內容以「如何面對失敗」為主題。其中一個過程劇的反思部份,我們設定參加者以故事內的指定角色﹙一位很怕面對失敗的發明家 – 角色S﹚寫一篇日記。其中一位老師以參加者的身份分享,由於過程劇體驗當中,沒有代入角色S的經驗,他表示要代入這個角色寫日記有一定的難處。隨後老師們建議,提供彈性讓學生代入故事中任何一個角色去寫日記。

從故事體驗的進路上,我認同老師們的意見。記得讀書設計過程戲劇教案時,老師對我最深刻的評語是︰「參加者在故事中經常代入不同角色,建議減少參加者的角色轉換」這個回饋我深深記入腦袋,因為我不同意也不明白老師的意思。我回顧平日參與由老師帶領的過程劇時,都要求我在不同的故事情節代入不同角色,我作為參加者又不覺得大問題。 但我也相信老師有他的道理,所以一直記在心中,也在設計過程戲劇的教案時留意這一點。

直至我與其他應用劇場工作者合作時,每當出現這種參加者多重角色轉換的設計時,我都分外小心,確保故事的建構給予參加者有足夠的空間想像角色。至於剛才提到的教案,參加者只是一直以旁觀者身份﹙包括其他發明家、偵探﹚見證角色S的轉變﹙角色S 由戲劇導師以「教師入戲」的方法呈現)﹚,我試帶教案現時也擔心參加者很難進入角色S的內心世界來寫日記。但當時這樣設計,是因為只有從角色S的角度寫日記,才能幫助學生從怕失敗的人的角度去進行反思。

這裡,教案的設計面對兩個選擇。

一,順從學生代入角色的戲劇經驗,讓學生自由代入不同角色寫反思日記

二,以教學目的為目標,引導學生只從角色S的角度寫日記

在不同的教學目的和處境下可能有不同的選擇。我們選擇了後者,因為若讓學生代入不同角色寫反思日記,可以寫的方向太多,以致學生未能從設計好的教學和反思方向代入思考。相反,角色S作為一個重要的學習框架,從中引導學生集中於面對失敗的反思。而考慮到戲劇體驗和角色代入的流暢度,我們也加入另外一些元素和工作紙設計,幫助學生在時間有限的課程內,有效地代入角色S 進行反思。

現在回顧當年老師給我關於「參加者要代入太多角色」的建議,也許我只著重老師從戲劇體驗的流暢度進行評價,而忽略了其他評價的細節。而每一個教案的設計,每一步都是一個選取,考慮的都不單只是戲劇體驗的流暢度,也要將教學目的、故事框、道具設計或更多方面的因素一併考慮。

說到底,教案的設計沒有絶對的對或錯,但郤要同時考慮多方面的因素做一個最合理的決定。

分享此文章!

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