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和科技的發展,令獲得知識變得更容易,我們再不用像以前一樣,要到學校,靠老師傳授才能學到新知識,而身邊有不少教育界的朋友也在探討教育在廿一世紀的今天有什麼角色。這樣的討論讓我想起最近一次入校進行戲劇教育時,經驗一個美麗的畫面。

活動以探討「失敗」為主題,課程一共有三課,每課兩小時。學生是小四年級,班中亦有部份學生有不同程度的特別學習需要。課程的頭五小時,學生參與時要演繹故事角色、與角色對話,又要寫字紀錄。每一個活動都不容易,有學生很怕用身體去表達自己;有些說話聲音少得我走到旁邊也聽不到,有時要她旁邊的同學幫她大聲說出;寫字是最難的一環,他們有想法想寫,但不懂該字,「呢個字點寫呀?」成為佢地最經常問的問題。

而我想分享的美麗畫面,發生在課堂差不多最後一小時,故事以一個博物館的開幕作結,學生以博物館員工的身份參與開幕的現場直播,分享籌備博物館前發生的一個重要插曲。每位學生先將自己的分享寫成句子,然後逐個逐個於鏡頭前讀出他們的分享。我和課堂老師將一個鏡頭設定在課室中間,然後邀請其中一位學習上有特殊需要的學生扮演攝影師。比較活躍的學生先主動走出來分享,他們完成分享後,便走去協助攝影師同學。比較害羞的同學也在後來出來分享,但有的說得很細聲,有的站立位置與鏡頭太遠,協助攝影的同學們便擺出導演的能力,嚷著說「企前啲」、「大聲啲」、「望鏡頭」、「企過少少」等,而這些本來由我和課堂老師做的工作,便由學生一手包辦!

這個互相合作的美麗畫面,雖然與課堂的主題並不直接相關,但合作、溝通又正正是人工智能和科技不能教授的軟技能。

分享此文章!

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