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時,必須務實抓緊自己的能力條件、手上的工具庫及資源、以及各種現實情況,在戲劇工作現場聚焦出一個有利大家一起探索的範圍,但永遠有彈性界線,因為這個界線透過隨時體察對方、自己的實際狀態來決定。

也就是說,我們當然要在應用戲劇工作場域中,有方向性地對參與者的某些故事面向感到好奇,以利建構出邀約他們分享故事的引導框架;但好奇及引導都是有節制的,不能太一廂情願,不能太理所當然或麻木,將可能是炒作、煽動、過度挖掘或刺激情緒的作為,誤認為劇場工作的「成功」(參與者的情緒不是拿來衝高潮用的)。

因此,我的看法是,如果我們事先就知道工作對象的背景涉及創傷經驗,或工作目標本身就需要面向創傷,無論有沒有資源邀請心理專業工作者一起在場,永遠都是先從自己身為帶領者,是否夠謹慎與自制開始檢視起。

不要太急著列出戲劇策略,而是對應工作目標及主客觀條件之後,深思自己以「劇場工作者」身份出現在這裡的原因及意義;辨認自己面對此族群及議題的能與不能,妥善選擇運用戲劇作為反映或回應現實的角度、方式與力度。

更理想的是,應用戲劇工作者應常常回觀自己的實踐問題意識、信念、價值觀,定期盤點自己工作的取向、方法系統、擅長與卡關…,這些反身的整理皆關乎工作者傾向以什麼視角去看待「人在處境中的情況」、「 這個情況引發了什麼樣的情緒」,以及從哪個角度去探究「為什麼」。

例:聽到參與者分享了充滿情感的個人故事後,是傾向進一步協助對方探索更多內在的情緒層次?或是引導大家討論「社會處境」及「情感」之間的影響連結、或團體成員之間的故事呼應關係等。

另外,劇場工作者面對他人流露的情緒時,自己擅長或習慣面對的是哪些情感?對什麼情感感到陌生?對什麼覺得害怕或疏離?…工作者本人的生命經驗、跟情緒共存的方式,以及對自己的反思覺察程度,也再再影響著在劇場現場面對他人情緒的方式。

綜合上述,心理專業的知識及方法的確是從事應用戲劇的重要資源,對我而言,保持進修學習,對於在劇場裡跟人群及其故事裡的情感工作,帶來了更多的提醒及幫助。跟創傷經驗直接或間接工作時,若能與心理工作者一起合作,可以帶來的提醒及對話勢必能促進更細緻的推進。但同時,我也想要再次拉出距離,提醒自己:好好珍視並落實劇場之所以是劇場的原因,並不是每件事、每個環節都要變成心理專業取向的。

劇場作為平易近人的藝術,自古至今以各種方式與程度,邀請人們聚集,交流集體生活裡的經驗、感受、觀點,從裡面交織出社會生活的樣態。分享故事是人類生活的根本需求與文化,它是社會性的、美學性的、儀式性的,當我們有幸透過劇場工作,邀請人們在既集體又個人的聚合中,自發分享,並見證他人故事,所有情感的流動都是再自然不過的事。

當有人關注人們在劇場中分享故事時情感如何流動,當有人關心劇場工作者如何承接人們的情感,當然都是好事,也是必要的提醒;不過我也同步希望,各種專業領域的發展及分工,是為了幫助我們用更豐富的視角,對人類生活產生多元及深刻的理解,而不是讓原本的社會生活太快就被特定的專業化視角蓋過,或心生「若不是專業的人來做,可能會很危險」的焦慮模式。我們需要的是謹慎,而非過頭的小心翼翼。

分享此文章!

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