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到要讓小朋友和老友記學習「一人一故事劇場」,不少人可能都會好奇,小朋友能理解成年人的煩惱嗎?老友記能靈巧地運用身體演出嗎?帶著疑問和好奇,我們開始了小朋友和老友記的「聽說之旅」。

社區種子大不同

「一劇場跨代連結工作坊」分為兒童、長者兩組,首四節課堂入面,兩組會分別上課,再於第五節合組上課,最後再進行聯合展演。在兩組的課堂中,我們接觸了來自社區不同地方的小朋友和老友記,他們都帶著他們自身的故事、想法來到了這裡,攜手經歷,共同提問——向新接觸的藝術表演手法提問,向新認識的朋友提問,向自身提問。

在分組的數節工作坊當中,導師透過戲劇遊戲,和學員們熱身,並學習一人一故事劇場的戲劇元素和構成。我們不難看到學員們性格各異︰小朋友有的十分內斂,有的又分外活潑,甚至年齡差距較大;老友記情況大同小異,而生活背景亦截然不同,有的曾在大學任教,有的是家庭主婦,有的有戲劇背景,有的是藝術素人。

而共同學習的過程中,一人一故事劇場接納了所有程度、形式的性格和學習差異。節奏較慢的學員無須追趕任何人的節奏,因為藝術無分對錯;相反,節奏較快的學員,意外地願意回望,守候在他人身旁,共同前進。這可能是社區藝術一道別緻的風景。

劇場空間的包容性

一人一故事劇場提供了一個平台、安全並全盤接收的空間予老友記去表達感受、分享生活,亦給予小朋友一個無限的自由創作空間。

實踐一人一故事劇場形式過程中,導師總是邀請學員互相分享、互相演繹。初相識的時候,學員可能都比較羞澀,可到後來大家愈來愈熟悉彼此,開始分享過往的故事、生活的沙石,例如為孫子的升學而奔波、曾經在工作崗位上的不快事。這些故事無需帶出任何大道理,一人一故事劇場所容許的,是讓情感於空間中存在,並確保獲得聆聽。在練習的過程中,我們亦看到了小朋友的創意,一塊布可以是一個球場,同一種聲音,亦可以有不同的想像,而這些想像都沒有標準答案。最重要的是,他們的聲音,得到回應和重視。

我們的共同「小」時光︰跨代共融

想起工作坊的標題「一人一故事劇場跨代連結工作坊」。跨代連結,是如何發生的呢?對筆者來說,在這個工作坊中微妙的化學作用,不單在於合組上課,老友記對於小朋友的呵護,甚或者反過來小朋友對老友記的照顧;或者更是三代之間的交流吧?工作坊的導師和小助手們,聽到了許多不同色彩的故事,甚至感受到了比自己年紀還長的友誼,亦接觸了幼童的想法。去到聯合展演當天,更來了不同年紀和背景的觀眾,大家打成一片,玩在一起,樂也融融。我們就好像一同穿越到學生時代一樣,在空間裡暢所欲言。小朋友演繹大朋友「湊女」、做家事的辛酸;老友記演繹五歲小朋友的童真。

回看文章開首的疑問,我想是次的工作坊,不僅僅是一趟「聽說之旅」,或許亦是一個自我療癒的過程。小朋友不必一定要百分百感同身受,我們有好好聆聽他們的聲音亦足夠;老友記亦不一定需要靈巧地運用身體演出,突破自身已經值得嘉許。

分享此文章!

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