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期間,不能進行任何實體戲劇活動,在最初期時,我自己也不知道怎麼辦好……當大家的空間縮小至螢幕面前,我在想?劇場可以由大變小嗎?如果對象是小朋友其實小也是不錯吧!

帶住個「喼」四圍走,呢個概念係點嚟嘅呢?

數年前我第一次聽到行李箱劇場(即係個喼啦)這個概念,就是在台灣看到一個藝術展品,讓公公婆婆把自己的故事放進不同款式的行李箱,我當時就覺得這個概念很棒。直至數年後,因為有機會到台灣帶領親子工作坊及進行演出。我為著不能把大型道具搬運而苦惱,於是忽發奇想,不如用行李箱演出吧!又可以當作行李拿上飛機,又可以把東西放進去,還可以成為小型舞台,這樣,什麼地方也可以演出了。

那次的經驗十分寶貴,一個懷舊行李箱,加草地,出奇地配合。我是在一個藝術市集的草地上演出,行李箱變成舞台,角色收藏於箱內。故事名字是「蠟筆小心」,講述蠟筆逃離主人的環保小故事,我把演出與過程戲劇形式混合,所以小孩一方面看演出,但也會一起創作/經驗角色的困難,協助推進故事。一幕很無聊的情景,就是其中一支蠟筆,逃走到公園躲避主人,於是所有小孩在草地跑來跑去。

往後我一直運用這個行李箱劇場概念,直至疫情期間,我參加了一個paper puppet(導師是Galia Levy-grad)工作坊,學習製作小型紙偶。然後又參加了一個由Tom Sarver 設計的Virtual Puppet Residency,過程有差不多2個月時間,每星期網上見面1-2次,回報進度,互相comment,最後會有一個5-10分鐘的展演機會(已經參加到第四屆了,哈哈)於是給與我很多發展創作及實驗的機會。最後我創作了我的第一個比較正式的行李箱劇場演出「小不點星,你在哪裡」,故事內容關於一個睡不著的小孩與一顆因為自己太小,不夠光亮的星星相遇並擁抱的故事。從第一場演出到現在,已經演出了接近20次了,演出地方有觀塘海傍,幼稚園,教會,甚至網上平台﹙Zoom﹚;後期也發展成為不同類型的配套活動,配合過程戲劇,加入簡單戲偶製作等等。

很多時候,自己也被固有框架限制著,因為我的空間變小了。只得這麼小空間,怎麼辦?怎麼做?怎麼可能?還是等空間變大,或者還原時我才繼續吧!

疫情給我的反思是,就是這麼小,原來有更好,更有趣的創作。

希望我可以繼續帶著這個「喼」遊走於不同空間,與不同的大小朋友相遇。因為空間的大小,不是由空間決定,而是由我們決定。

疫情期間我有很多新的學習及嘗試,下次再講。

分享此文章!

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