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前我在一個以童兵為主題的教育劇場中擔當演教員的工作,對象是高小學生,我在演出最後帶領小組討論,問道﹕

「經歷完呢個童兵嘅故事後,你地知多左關於童兵啲乜野?」

有一個小朋友很快地回應說﹕「原來佢地(童兵)唔係大人。」

我當下心裡的第一反應是「明明主題已說了是童兵,這明明就沒有知多到東西……」,然後很快地判斷了這是沒有意義的發現,便轉下去再問其他學生。

這個學生的回應對我來說很深刻,思考良久後,我發現原來我錯過了一個很重要的引導機會!

雖然,主題是童兵、戰爭中的兒童,但在他們的經驗裡,戰爭是遠方而且沒有可能發生在他們身上的事。所以,即使他們想像到戰爭帶來很多破壞,也只是成人世界的事。對他們來說,從來沒有想像過遠方與他們年紀相若的孩子正經歷戰爭帶來的禍害。「原來佢地唔係大人」,意味著他明白了原來世界上有十多歲的孩子,正正經歷他們無法想像的痛苦。

俄國心理學家 Vygotsky 在「社會文化認知發展理論」中,提出了「近側發展區」(zone of proximal development) 的概念,他先將兒童認知發展程度簡單分為兩種,第一種是兒童當下處於的發展程度,第二種是經由成人指引或與「中介者」互動而發展出的潛在較高的發展程度。「近側發展區」就是指這兩種程度之間的狀態。

學生一句「原來佢地(童兵)唔係大人」,是他當下的認知程度。作為演教員如不先對於學生的發現即時予以否定或忽略,而與學生共同思考這句話背後帶著什麼學習反思,便能透過互動引導學生從進入 Vygotsky 所指的「潛在較高的發展」,整理並深化學習經驗。

引導者的自我學習往往都是透過無數的嘗試、錯誤和反思而成。今次的反思,提醒自己要多留意學生小組討論時的弦外之音,若能夠幫助他們組織他們的發現,一方面能深化學習經驗,更能助我更具體地理解他們的學習成果。

伸延閱讀﹕

Michell, M. 2016. ‘Drama Interactions: From Vygotsky’s Life of Drama to the Drama of Life’, in S. Davis et al. (ed.), Dramatic Interactions in Education: Vygotskian and Sociocultural Approaches to Drama, Education and Research, London: Bloomsbury: 19-37.

【活動推介】

引導者往往都是從錯誤中吸收寶貴的教學經驗。一群國外的戲劇教育工作者合著《A Reflective Practitioner’s Guide to (Mis)adventures in Drama Education – or – What Was I Thinking?》一書,書中反思並分享了各人的錯誤經驗,從中對教案設計及引導技巧進行深入反思。為促進本港教育工作者在引導技巧方面的反思,TEFO 2019年11月至2020年1 月會選取書中三個章節作為讀書會的文本,誠邀大家來向「失落」實踐經驗中學習!

分享此文章!

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