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社工的工作裡,不單止做個人的輔導,為數幾個至十多個人的小組工作,也是普見常見。通常採用小組的模式,其中都包含了期望藉著有相近問題或背景的參加者能夠產生互動,從而促進溝通和啟發,也為他們在改善現實困難的情況前可以有一些準備和綵排。

在青年服務中,小組工作更是常用的介入模式。小組性質可以各異,並非一定要以問題為焦點,也不乏輔助青少年健康成長的發展性質。廣義而言,一些暑期活動或工作坊也可以算得上小組,可是目標有時傾向技藝的傳授;然而在社工的視角裡,則會把青少年成長視之為首要,其他媒介如戲劇則是一種手法,我們都通過手法去達成目標。

應用戲劇當然包含很多形式,放諸小組也可有不同的組合,姑且暫時不去到那方面的討論。反而在社工的小組工作裡,當中劇場遊戲也可以是其中一部份。然而此話可解呢?

在普遍以青少年為對象的小組,不少社工都會在每節小組稍前的環節裡,以不同遊戲作為破冰用途。我也不例外,通過遊戲,一來讓參加者可以加深認識,二來可以產生較輕鬆的氣氛,會更容易讓參加者投入之後的活動。除此之外,遊戲都可以成為主要部份,藉遊戲達成原定的小組目標。

遊戲很多,劇場遊戲是其中一種。然而如何分辨劇場遊戲和其他遊戲?其中可以有不同的論述,大抵是劇場遊戲是給演員訓練的遊戲,當中包括了提升他們的直覺即興性、身體動作運用、對空間的敏銳感等等。可是,以我身為社工的看法是,仔細分辨是有難度和不必的,例如「老師話」、「大風吹」等經典遊戲,不論是否於劇場,也是經常出現。

然而,劇場遊戲有一些特性,在對於青年的小組工作裡,也有很大的幫助。其中就是劇場遊戲通常不以分勝負為準則,反而著重過程,在遊戲之中提升各種感官的敏銳,同時加強人與人之間的互動。首先這種「不分勝負」的遊戲框架,正好回應了年輕人普遍的通病,就是太著重成績勝負,而不難肯定的是,這種通病是從香港的教育之下所催生出來,即使政府多年推廣「求學不是求分數」,可是現實是他們都要面對重重的考試,也要挑戰終極難關的高中文憑試。因此他們大多習慣了爭取成績,害怕出錯,或只追求一款的固定形象,而太多的限制卻又扼殺了一定的創意,削減了很多可能性。

而劇場遊戲就是提供了另一種框架給參加者,讓他們有理由暫時離開現實,做一些平時不敢嘗試的事情,有如做一些奇特的姿勢動作,發出古怪的聲音等等。甚至有些遊戲更鼓勵犯錯,例如「老師話」這款遊戲,如果所有人都做到要求,反而失去了很多樂趣。以上都是在大家同意的遊戲規則下建立安全的環境,並藉遊戲的玩樂性所帶動,這樣往往可以釋放年輕人的創意,既讓他們投入小組環境裡,也在過程中檢視自身其他的可能性,或與人連結,終帶來成長機會。

經歷多年的前線社工工作,不難發現不少社工受歷奇遊戲影響,在遊戲性上通常以挑戰某個訂定目標或與對手競技為重點,對於年輕人的參與上,有時難免因能力差異而造成有些組員特別突出,例如說話能力或領導才能較佳,他們在參與遊戲時就有更多的優勢。當然,以社工視角而言,以上可以是就特定目標而設的其中一種介入手法,但回到劇場遊戲上,那種著重過程及即時的玩樂性,則是希望帶出多一種途徑讓組員經歷。

最後,在我帶領多年劇場遊戲後,給我最大感受是藉著這些遊戲,彷似把參加者帶回童年時的遊樂場,既可以互相嬉戲,又可以自由自在地相處。其實我們人生最多的學習往往來自在遊樂場的時間,放諸青年工作時,卻又比成年人再單純一點,我們只是在過程中解放他們身上原本擁有創意和力量,共同推動所有美麗的事情發生吧。

分享此文章!

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