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疫情的出現,促使了很多網上的工作。在劇場方面,由先把一個演出錄影,再通過網絡平台給觀眾欣賞,直至現在陸續出現網上的現場演出。演出亦由觀眾單方面欣賞,到會邀請觀眾參與當中的互動,變化越來越多。除此之外,戲劇工作坊或戲劇課堂,也開始會使用網絡平台進行。換言之,時至今天,所謂「網上戲劇工作」已經不止於播放影片,基於觀眾的參與程度越來越高,對於演出團體或戲劇帶領者有著更高的要求。

在這個潮流之下,我都順應參與了不少網上的戲劇工作,過程中有成功發掘新的可能性,也有一敗塗地的地方。我想藉這次機會反思過去的工作,寫成共三篇文章,今篇紀錄我如何思考這件事,後兩篇則分享實踐經驗,分別關於戲劇手法的成長小組和網上論壇劇場演出。

思考篇

廣義而言,戲劇本來就出現於舞台劇、社區劇場、電視劇和電影之中,也常見於現在YouTube等網絡視訊平台的短片。因此,在網絡上見到戲劇,實不意外,只是形式上各有不同。若把一切網絡上的戲劇也放進反思的部份,恐怕過於龐大。為了清楚說明反思的焦點,我先劃定一些討論範圍。

我基於以下的理解開始討論。首先,如何定義網上的戲劇?在我而言,大抵可分成兩種:(一)通過錄制可以無限播放的同一戲劇演出;(二)在現場即時進行的一次性演出。而以上不論任何一種,演出者和觀眾都不會在同一個實體空間,只會在網絡平台出現。我對於第一種的反思興趣不大,因為這已變成了現今常見的播放形式,即使內容是一齣話劇,鏡頭拍攝著舞台上的一切的演出,但這都只是其中一款片種,跟電影或電視劇差別不大。

我比較感興趣是第二種。因為戲劇演出的特別之處,在於演出者和觀眾的共時性,即使大家不在同一個實體空間,但通過網絡平台,此刻觀眾所見到的,正是此刻演員所演的。人不能兩次踏進同一條河流[1],戲劇如是,觀眾只能在當刻以自己的狀態和感受去體驗演出者帶來的戲劇經驗,而這種經驗無法被重覆,若果分心錯過了,那個部份就已成為過去的回憶,不屬於演出者和觀眾之間,而是單純屬於觀眾了。從演出者方面而言,就算重演多少次,每一次演出時,都是新的經驗,並不會一模一樣。因為他在重演時已有過去的經驗,每個演出動作都是過去的累積,而且每次重演給自己的感受也會有所不同。換言之,如果演員在第一場演出時,他雖然能夠呈現劇本需要的情感,但他自己可能因為第一場的關係而緊張,然後在第一百場時而感到沉悶。因此,如果將以上的戲劇經驗放在網絡上,我稱這類為「在現場即時進行的一次性演出」,所謂「一次性」是這樣理解。

按這種定義,若果能滿足那種共時性,我對於在網絡上的戲劇演出就不會感到太大抗拒。姑勿論網絡之前,其實經過多年發展,戲劇已不再只是在劇場進行,也常見於社區之中,例如過去就有人於公園或電影中心前空地演出「一人一故事劇場」,現在只是由社區走往另一種形態的社區 – 網絡世界。我個人也曾於Zoom 進行「一人一故事劇場」演出,由觀眾在現場分享故事,然後由演員即時演繹。在演出前並沒有任何預先錄影,或要求觀眾事先提供故事,一切都在現場發生。作為演出者仍需關注當下,同時運用演技即時呈現各個故事。

於是,網絡上出現戲劇,不論哪種類型,這件事至少對我而言是不成問題的。對於戲劇只能出現在劇場的傳統觀念,不多不少因時代發展而有所改變。當然,我們可以就何謂「劇場」進行討論,但我現在更關心的是,網絡如何重構戲劇演出的方式?

現今所見,至少尚未出現所謂「網上劇場」的虛擬地方,一個單純為戲劇演出而設計的網絡平台。而我想像有天在元宇宙中,大家可以完全沉浸於網絡世界欣賞戲劇,或像現在一些線上遊戲裡,一些歌手化身某個角色在遊戲裡進行演唱會,而戲劇都可以這樣發生。

實際上,現在我們常用幾個平台進行戲劇演出。比較單向的是以直播形式進行,例如YouTube、Instagram 或 Facebook等,而容許觀眾參與較多的則有Zoom、Google Meet或Microsoft  Teams等。由於以上程式的原意都不是用作表演,功能上都傾向個體與個體,或個體與大眾互動為主,程式的框架某程度是壓制了戲劇呈現的可能性。不過,這些框架同時為網上演出定形,劃出了實踐的方式。

因此,每個平台都有其限制和極限,而我們要去思考的是,如何在框架裡發掘更多可能性。關於實際做法我想留待之後兩篇再跟大家分享,但我想先指明自己是如何理解這種發掘方向。

我認為,有兩個進路可以考慮,分別是「如何善用科技技術?」和「如何重構戲劇呈現?」。雖然兩者都是「如何」(How)的問題,但前者比較像是科技人員會思考的領域,作為社工訓練和應用戲劇背景的我只能以現有基礎下討論,若日後再有軟體上的更新,那是另一個範疇。而我想說的是,不論是什麼平台,首先我們都需要熟悉當中的操作,並靈活使用不同功能去促使某些效果發生。譬如,在Zoom就有一個叫「沉浸式畫面」的功能,能夠將兩個至廿五個不同的參加者戶口放在一幅特定的圖畫上。若能夠善用這個背景畫面,配合演員動作,是否像一個舞台劇上的佈景呢?再者,另一種例子是,現時在各平台裡都是以一個長方式格仔去呈現自己,演員怎樣跟鏡頭互動,距離遠近,都可以產生不同效果。換言之,若果能夠熟悉網絡平台的操作,設計流暢的步驟,配合鏡頭的互動,就已經有各種呈現的可能性。當然,各平台都有不同的收費項目,價錢較高的自然可以使用更多功能,但即使單純運用基本版本,其實可有各式的嘗試。這是關於對於科技技術的探索,而將操作弄熟應該是基本。

另一道問題,即如何重構戲劇呈現?按滿足共時性的基礎下,鏡頭所呈現的畫面就成為觀眾所見,這是演員的演區,就如舞台一樣。演員如何活用這個演區,怎樣表現,就成為一種藝術。以往做舞台演出時,我們都著力用身體呈現,試圖將力量傳給所有觀眾,清楚感受每個動作。同時,我們有時刻意定格,或使用燈光或音響製造某個焦點,讓觀眾的視角由廣闊的舞台收窄至某個部份,如放在角色的手勢、台上一件道具或某一個重要時刻的狀態。鏡頭下無異,而且可以有意地方放大了。譬如,演員跟鏡頭保持某個距離做某些動作,然後鏡頭拉近演員,著力表現他的表情,這種富有電影感的呈現,是不是另一種可能性呢?

再者,我們甚至可以突破空間的限制。因為觀眾只看著一個畫面,但鏡頭可以不止一個。演員甲在課室演戲,在後台操作下,畫面轉移至在睡房的演員乙後,演員甲只要在正確的流程中,他大可以走進睡房,然後跟演員乙對戲。在實體的劇場中,由於現實條件的限制下,我們無法不停在短時間裡轉景,但在網上的演出下,似乎這種跳躍式轉景不再是問題。不過我要說的,不單止是這種轉景操作,而是我們應該更有創意地使用空間,將畫面變得豐富,提升戲劇的表現力。

現在我已經指明兩個進路,當打開了這些新方向後,我們將見到更多可能性。而我有預感將有更多新的崗位會出現,例如後台的操作上,似乎要有專人處理網絡上的問題;或者需要有人掌控鏡頭,擔當觀眾的眼睛,把不同新的視角呈現出來。這些都是以往未曾出現的崗位,而且實際要做麼,以及會做到什麼,都很值得大家深思。

最後,在我經驗上,表演只是其中一個領域,還有一個重要問題:觀眾是如何參與呢?由過去觀眾只是單純欣賞演出,到會親自參與互動,這類通常出現在應用戲劇的範疇,但既然網絡是一個能夠互動的平台,有別於電影電視[2],我們是否滿足於觀眾只是被動地觀賞戲劇?而當他們不再是純粹的觀賞者,他們的參與是什麼意義?而就算找到參與的意義,那麼所謂的參與是怎樣發生,又是一個值得探索的部份。

這篇文章較多說明我怎樣理解網絡的戲劇,但作為除應用戲劇工作者外,更是社工的我,我比較希望說一說網上的互動工作坊或活動,因為我經常會接觸到的工作,是如何在網絡上以戲劇手法進行一些人本工作,而這些工作通常與個人成長或情緒照顧有關。這部份我留待下篇再說。感謝讀到最後的您,我也是首次以長篇文章去疏理自己的想法,謝謝你陪我一起嘗試。

[1] 由希臘哲學家赫拉克利特提出,但本文無意討論他的哲學觀點。

[2] 我知道有些電視劇集已經會邀請觀眾使用遙控進行某些情節選擇,例如Black Mirror。

分享此文章!

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