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一班學生要做演出,我最喜歡就是跟他們一起做創作,一起發展故事。每個學生都是編劇,最後由我集大成,做些串連、修剪、潤飾的工作,一份屬於學生的劇本便出爐了﹗

可能你會問,是否所有學生都適合集體創作?可有什麼創作方法介紹?其實創作的方法和切入點都有很多,但只要明白「創作地圖」(見附圖)上的幾個座標,無論迷途多遠,都能到達目的地(最多多蹺幾個圈)。

首先,我們可以藉著物件、角色、情境來找尋故事,順藤摸瓜,就會摸出有意思的故事來。例如你請學生們拿出自己的智能手機,他們便有說不完的故事,爸媽的「箝制」、兄弟姊妹的「不平等待遇」、節衣縮食的辛酸、為一時大意而懊悔……如果此時,你能邀請學生就相同主題組成一起,請他們把各人的故事整合成一個故事,創作便開始了。故事們互相補充、互相豐富,成了一個更有力的故事。另一個重點是,虛構的過程。對中學生來說,要演出自己的故事,或多或少會有點不願意或不舒服。可能因為私穩,可能因為害羞。但使真實故事變得虛構後,學生會感受到多點距離,故事中的媽媽可以是所有人的媽媽,故事中的主角也不再是「我」,完全沒有「針對性」。要改寫、要討論也就有了空間。

接著,請每組做一個定格,呈現故事裡最深刻的一幕。在定格裡,可以發現不同的角色、角色之間的衝突、具體的主題。一個畫面,已經盛載著非常豐富的創作素材。如果想看清楚這事件怎樣發生,可接續請學生多做三個定格,讓人知道故事的前因後果。手頭有了幾個具體故事,接下來怎麼辦呢?

有幾個選擇:1. 請同學互相討論一下,然後選出最喜歡的故事。2. 抽取兩三個故事的情節揉合成一個故事。例如明仔覺得父母偏心,只給哥哥買新電話,於節衣縮食來儲錢,也用了一些方法來賺錢。錢儲夠了,但原先想買的款式已過時,新的型號已登場。明仔開始思考「點解我要咁辛苦?」。3. 建構一個大故事框架,把所有故事串連起來。例如用一個youtuber專門搜羅最惹笑的智能手機做影片題材,就能把故事的精華片段串連起來。但要記得youtuber的設計或相關的情節都要跟主題有密切係。

所以,只要你找到故事,再加工成劇本,就不太困難。但如果你的起點不是故事,而是主題,或是像我曾經遇過的某些學生,很不適合分享自己的故事,怎麼辦呢?下回再分解。

「創作地圖」:

分享此文章!

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