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回提到我在英國的其中一個實習機會是為多重學習障礙學生(PMLD)而設的藝術教育活動,我從這個教學經驗中,整理了設計融合藝術教育的三大原則。包括:

一、活動內容強調重複;

二、使用非語言的溝通方法,如身體語言、聲音節拍等;

三、讓學生有主導的機會。

上篇討論了重複性及可預期的活動,有助學生投入學習。本文集中討論第二個原則﹕用非語言的溝通方法。

社會心理學中非言語溝通(non-verbal communication,NVC)的分析指出,人際溝通不單靠說話和言語,還涉及其他非言語元素。例如:一句簡單的「對不起」,不同的眼神、語氣、說話的節奏速度等,都可以影響「對不起」的真正含意。對於多重學習障礙學生來說,他們無法依賴言語來溝通交流,其他以非言語為主的交流,如視覺、聽覺、嗅覺和觸覺等方法便成為他們與外界溝通的主要途徑(Leathers,1997)。而實習機構(Blink)的教學法正正善用了空間、音樂、氣味、身體接觸等多感官體驗來豐富學習內容。

Blink設計的活動擅長運用人與人之間的空間和距離,為學生營造不同的氣氛。我們教學用的空間是學生平日用來上體育課的活動室。活動一開始時,由於學生有身體活動障礙,他們都如常像體育課般坐在毯子上。熱身過後,我們會把燈光調暗,負責支援學生的成年人將學童放在毯子,然後隨著音樂的節奏移動毯子,時快時慢。由於學生很少機會在一個安全的環境下經歷類似的速度變化,對大部份學生來說都很新奇和刺激!在學生興高采烈之際,我們會突然停下音樂。同時,請負責支援學生的成年人停止移動任何毯子,然後將他們的臉靠近學生並露出驚訝的表情(大意是﹕噢!音樂停了!)。然後,當音樂的聲量又開始漸大時,成年人便繼續移動毯子。經過幾次重複停音樂的過程,學生漸漸明白這是遊戲的一部份,而且學會享受那種期待音樂再開始的興奮!

這個經驗除了讓學生享受之外,也道出了遊戲的學習功能。我訪問了一位密集互動教學(注1)(Intensive Interaction)工作者,他認為在遊戲中引發的情緒轉變,由興奮、到刺激、再期待,這些情緒上的轉變使他們有更大意欲繼續參與。而成人在旁與他們一起經歷情緒的起伏,營造了一個安全的環境,幫助他們慢慢認識和調節自己的情緒。

另一方面,音樂也是言語之外的重要溝通元素。音樂當中的節奏、音調和旋律等亦很影響學生的參與度。如上一篇所言,為了幫助學生投入活動,Blink每次在做同一類型活動時都播放相同的音樂,相同的旋律可以喚醒學生的記憶。同時,音樂的旋律和節奏亦影響學生投入的情緒和能量。例如,在熱身階段,音樂的速度由溫柔到強勁節拍,幫助學生漸漸習慣身體擺動的狀態。活動中段,大部份都是輕快的音樂,配合他們興奮、期待的心情。在活動結束前,音樂節奏亦相對較為溫和,以助學生平伏心情。

活動過後,其中一位老師很驚訝音樂對學生的影響力。他說,其中一位學生一向很討厭身體接觸,但活動在有背景音樂的情況下,他抗拒身體接觸的程度大減。可能音樂增加了聽覺上的刺激,淡化了身體接觸帶來的不安。又或者當身體接觸、拍打隨著音樂的節奏發生時,聽覺和觸覺的節奏提供了一種和諧合拍的感觀體驗。事實上,許多有多重學習障礙的學生部分視覺或聽覺都有受損,因此愈多不同的感觀體驗,學生便愈有可能按著不同程度的感觀需要而參與其中。例如觸覺方面,除了輕拍學生身體外,Blink亦會按學習主題的需要提供人造葉子或羽毛等不同質地的素材給學生觸摸。嗅覺方面,Blink 每次都會選擇與主題相關的香水噴霧(例如森林和海洋味)。這些多元感觀的經驗製造更多與外界接觸的機會,幫助學生跨越身體障礙的限制,用不同的感觀經驗這個世界。而藝術活動便是其中一個可以提供多元感觀經驗的教育工具。

注1 密集互動教學(Intensive Interaction)是其中一種適用於有多重學習障礙人士的教學法,參考母親與初生嬰兒之間自然的互動模式,來幫助老師/家長與有嚴重學習障礙人士進行基本交流。http://www.lys.edu.hk/talk/2008tw-ii.pdf

分享此文章!

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