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區、社群(community)有共同體的意思,由關係與情感所組成。(註1) 然而,共同體中的個人面貌並不一樣。那麼,以社區為題材的劇場故事可以怎樣編寫才令到個體在集體之中不至於面目模糊?怎樣說才不流於陳腔濫調?2017-2018年間,我和研究團隊受委約研究由康樂文化事務署觀眾拓展處推行「社區文化大使計劃」的現況。(註2) 上述的問題是該研究所得的延伸思考。就此,香港教育劇場論壇(TEFO)最近聯同導演三豪子和何蕙詩製作的《大埔·外賣到!》(下稱《外賣到》)社區劇場提供了豐富的觀演體驗和思考點子。(註3)
公共、個人與集體
《外賣到》舞臺設計簡約。舞臺左右兩則各擺放一佈景板前後標示大埔友都熟悉的行人隧道、回歸塔和八仙嶺山景。戲劇的序幕見幾個角色人物噴噴刷刷的搞消毒清潔,現場樂師演唱大家熟悉的健康申報表。人物身穿的制服和面具象徵不同行業的打工仔女於新冠狀病毒病疫情下的工作日常。戲劇以當下疫情處境為社會脈絡,敘說關於大埔的社區故事。
《外賣到》一劇並不意圖硬生生把不同人物的遭遇處境湊合成一個中心人物的故事。序幕後,一眾外賣仔、外賣女在選秀節目司儀引介下陸續登場,逐一介紹自己的強項來吸引選票。候選人中有記者、舞台劇演員、幼稚園英文教師、運動員等,都為生計加入送外賣行列。選秀節目瞥見各人的點滴身世,與其說是行行出狀元,不如說是疫情下英雄莫問出身的時代寫照。
外賣工作替他人代勞,處理事主不想或未能處理的東西。這個年頭,疫情加上移民潮,外賣的還有孝子A、B、C餐。外賣仔女在公共與私人空間游走,外送的不單是飯盒,還有文化傳統、身份和傳承。
《外賣到》釀造多重意義
導演三豪子和何蕙詩的中國民間藝術造詣深厚,擅長利用劇場符號和隱喻來說故事。劇中外賣用的膠袋是食物袋也是燈籠,在暗黑的夜裡舞動出外賣手足的世界。食物袋提在手中也幻化成燈,瞬間把手足轉化成提燈人,在疫情下的靜夜裏點亮生活、駐守生命。劇場符號簡約有致,為大埔社區的人、物、地、景揭開了豐富的蘊藏;亦成為鏡頭與濾鏡,在尋常的生活中捕捉外賣現象的當代文化意涵。
認識一個地方需要時間更需要方法,戲劇作品才不至於「離地」。(註4)《外賣到》創作團隊的方法除了觀察生活,還有社區踏查,與街坊「吹水」和製作文化地圖。(註5)創作人通過自己和街坊的主觀認知和感官察覺認識大埔。戲劇設定幾個送外賣的人物,以拼貼方式串連個人與大埔今昔的故事,在習以為常的日常中現新意。無疑,戲劇由創作到演出直接介入大埔社區,同時又成為這區的一道風景。社區劇場成為釀造多重意義的場所。
社區劇場人介入社區的行動研究
《外賣到》的敘事與美學由戲劇符號和社區踏查調研構成。整個製作是行動研究,製作團隊是行動研究者,在「行動-反思」循環中結合多方資料數據,翻譯成劇場符號和隱喻來說故事。(註6)
或許,這個表演藝術行動研究的下一個循環可以嘗試把反思部份延伸到街坊吹水會,引發街坊繼續討論。大概也可以由疫情相關的議題開始,例如:疫情下或疫情後,大埔這個生活社區有什麼需要修補的沒有?有什麼情和事需要傳承?促進大家參與再造社區。就社區劇場的社區建設工作,台灣和新加坡兩個華語地區有頗具有參考價值的例子。(註7)
曾幾何時,「香港製造」(Made in Hong Kong)這招牌伴隨著不少香港人和行業成長,也標示本地政治經濟上某種身份和實力。或許,社區劇場可以藉由區內街坊參與社區建設,由下而上再造「香港」,湊合香港的特色和獨特性。
註:
1. Williams, R. (1983). Community. Keywords: A vocabulary of culture and society, pp. 75-76.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 詳細報告可參閱羅婉芬、歐怡雯、韋淑敏,(2018) ,《應用戲劇專題研究:「社區文化大使計劃」研究報告》,國際演藝評論家協會(香港分會)及香港教育劇場論壇聯合策劃。https://bit.ly/3N5zqCu
3. 有關《大埔·外賣到!》社區劇場項目的源起,可參閱該演出場刊內〈藝術統籌的話 – 歐怡雯〉。
4. 「離地」是廣東話,意思是抽離在地脈絡。
5. 「吹水」是廣東話,意思是家常閒聊式的對談。有關《大埔·外賣到!》的街坊「吹水會」,即約談會面,可參閱該演出場刊內〈編導的話-何蕙詩〉。
6. 關於行動研究及其始創者的故事可閱讀本專欄另一文章:「行動研究始於推進民主進程的信念」https://bit.ly/3teQTQT
7. 有關台灣和新加坡兩個華語地區的社區劇場工作,詳情可參閱註2的研究報告。
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