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研究是放緩步伐去觀察和思考世界的工作。

我身邊好些教育界和戲劇界的朋友會認為做研究屬於大學這些學術機構的象牙塔工作,與現實生活無關,對解決日常生活的困擾和困難無用,正所謂「離地」的意思。不過,事實卻剛剛相反。擁有研究者的分析思維(analytical thinking)對處身於當今世道的你我都十分管用。

從事戲劇創作和戲劇教育的朋友都明白做創作或通過戲劇進行探索是劃出時間(take time),讓人尋思和反省。今日社會極力追求速度,鼓吹「唔使急,最緊要快」,消費與貸款廣告不斷提倡「即刻、即刻、即刻有」(註1)的情況下,戲劇創作或探索明顯是一個放緩的過程(slowing down process),允出空間予人沉澱和整理生活。研究分析的過程也相若,讓人暫緩下來思考。

研究訓練的重點在於培訓研究者的分析思維。分析一詞中的「析」字有「劈開」、「分散」的意思。(註2) 英文「analysis」一字來自希臘文ἀνάλυσις (análusis),有「鬆開」(unloosing)、「拆開」(breaking up) 的意思。(註3) 由此來看,做分析是把一些已經互相扣連一起的東西分拆開來,細仔察看。從事大學英語寫作教學的David Rosenwasser和Jill Stephen在《Writing Analytically》一書中說得精確簡潔:「分析不僅僅是一套技巧,更是一種心思,一種看待經驗的態度。分析是做偵探工作,去追蹤令人費解的東西(puzzling),謀求理解自己未曾確知而非早有答案的東西。做分析就是在看似毫無疑問的地方提出問題,以及在未見關連之處做一些聯繫。」(註4)

今天,香港不乏令人費解的事。例如,近日社會人士對浸會大學普通話豁免試事件尚未明確前,就對事件中的大學生議論紛紛。當中不乏責備學生「爆粗」不尊重師長;對老師提升他們的競爭力的苦心不存感恩,不識好歹。亦有看法是學生不滿校方要求大可選擇轉校,背後的邏輯可以理解為:「你唔高興(或者我唔高興)咪走囉!」。當然亦有把事件形容為「本土化思潮侵蝕了大學校園」,並謾駡青年人視野狹窄。(註5) 究竟,這些批評是出於關心年輕人還是害怕他們攪擾了成人世界建立的既有秩序呢?實在需要各人認真坦誠的問自己。但我認為真的關心年輕人的想法多過一種。在摒棄和害怕他們以及為他們代言兩者之間,還有另一選項就是聆聽和與他們對話。

無論如何,浸大學生到校內語文中心示威爭取取消普通話豁免試與普通話畢業試整個事件告訴我們很多重要東西,其中包括:事件經過媒體和網絡迅速傳播變成城中熱話,似乎也催促人快速回應,令「普通話對香港和青年人的未來很重要」、「老師和學校為你地好」等陳腔濫調隨之而出。但在抽離事件具體情況下,這些都變成泛泛之談,既不準確又不能一針見血。我們都慣於追究責任,有人樂見浸大校長把其中兩名說話態度欠佳甚至「爆粗」的涉事學生停課。不過,不去深究引發這些言行背後更深遠的成因,不見得能解決問題。我們都被衝突吸引但欠缺耐性靜觀事態進展。由「佔領」語文中心的同學當日自行拍攝與上載一視頻所見,師生口角衝突的場面維持約廿分鐘,而視頻往後三十多分鐘只見到學生在中心內安靜耐心等候其他校內高層人士到場磋商訴求。(註6) 隨後數日,陸續有校內外不同人士發文解說過去兩年學生爭取取消普通話畢業試的來龍去脈、分析是次普通話豁免試的試題內容等,事件漸漸立體起來。而被停學兩名學生親身到語文中心為行動當日的言語及態度欠佳向相關教職員道歉,期望事件重新聚焦在普通話豁免試和畢業試問題上。(註7)

在講求速度又紛擾的社會中,想關心時事,不願人云亦云,也不樂於天花亂墜或信口胡說,我們可以怎樣?這日常生活中,研究者的分析思維怎樣管用?分析思維訓練旨在培養我們敏銳的批判力,對於瞬間出現的問題或處境不急於作出判斷(suspend judgement),相反是慢下來,透過提問(questioning)劃出或營造一些空間,沉澱整理我們燥動不安的情緒,追尋那些以偏蓋全的想法的緣由,也務求拆解影響我們的言行思想的意識形態。從事教育研究和教師培訓的Jerry Wellington跟同事為博士生編撰《Succeeding with Your Doctorate》一書。當中談到研究生做文獻回顧會碰到眾聲喧嘩、百家爭鳴的情況,他們須要具備批判特質(criticality),即是「有信心作出明達的判斷,又不失謙遜和謙虛。批判能力是關於尋找你自己的聲音,自己的價值觀;並在眾多其他(來自文獻和以外的)聲音和觀點顯得比自己強勁情況面前,建立自己的立場」。(註8)

對未了解先批評,未聆聽先謾罵的風氣感到不滿的朋友,不妨找一些友伴磨練一下分析思維,鍛鍊腦筋,互相砥礪;藉此抗衡負面批評的文化,建立一些謹思明辨的群體。

  1. 康業信貸快遞。2017/07/10。〈KCash即撳即有Cash—女神篇〉。(2018/01/27 瀏覽)
  2. 廣東辭源修訂組等編,(1987)。《辭源:縮印合訂本》,頁834,香港:商務。
  3. Barnhart, R. K. (1995). The Barnhart concise dictionary of etymology. New York: HarperCollins.,頁24。
  4. Thomas, G. (2013). How to do your research project: A guide for students in education and applied social science. London: SAGE,頁272。
  5. Rosenwasser, D. & Stephen, J. (2009). Writing analytically. Boston, MA: Thomson Wadsworth,頁4。
  6. 單仁平。2018/01/25。〈少數香港大學生的視野太窄了〉,《環球時報》。http://opinion.huanqiu.com/shanrenping/2018-01/11552378.html。網址。(2018/01/30瀏覽)
  7. 立場新聞。2018/01/25。〈【轉載】浸大學生佔領語文中心片段合集〉。(2018/01/30瀏覽)
  8. 立場新聞。2018/01/23。〈浸大文學院副院長撰文-促校方取消普通話畢業要求〉。網址。(2018/01/30瀏覽)
  9. 明報。2018/01/24。〈校友呂秉權:浸大要讓學生改過 文學院副院長:社會政府也有責任〉。https://news.mingpao.com/ins/instantnews/web_tc/article/20180124/s00001/1516807394438。網址。(2018/01/30瀏覽)
  10. 黎明,2018/01/26。〈為何說浸大普通話豁免試丙部難度過高?〉,《立場新聞》。網址。(2018/01/30瀏覽)
  11. 楊子琪。2018/01/27。〈從2年拉鋸戰到8小時衝突,浸大學生在爭取什麼?〉,《端傳媒》https://theinitium.com/article/20180127-hongkong-bu-mandarin/。網址。(2018/01/30瀏覽)
  12. 王丹麟。2018/01/30。〈浸大被停學兩生,今到語文中心道歉,望社會焦點重投普通話畢業要求〉,https://news.mingpao.com/pns/dailynews/web_tc/article/20180130/s00002/1517249587840。網址。(2018/01/30瀏覽)
  13. Wellington, J. J.等著,(2008). Succeeding with your doctorate. London; Thousand Oaks, CA: Sage Publications,頁82。

分享此文章!

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