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研究」這三個字聽起來頗嚇人,令人聯想到沉悶、重覆、嚴肅和不相干的工作。但日常生活中不乏做研究的例子,由股票入市、換手機、選食肆、揀學校、做網購到搵工跳槽,我們都會「研究下先」。

那是說日常生活中,我們會按需要查考資料,運用書本報章雜誌的知識,做測試,動用自己過往的經驗或向有經驗人士查詢,以便取得各式資料來釐清一些想法,作比較和做決定,再回頭評估所做的決定。過程中,我們尤如幹探查案般翻查資料和資訊,絲毫線索也不放過,嚴肅認真對待。找到線索或靈感時,喜孜孜的把得來不易的心得公諸同好。一個循環的研究功夫暫告一段落,但話題卻不斷。這連串解決刻下需要或處理難題的行為就是在「做研究」了。

字面上,「研究」有窮究事理的意思,南宋文獻早有記載這詞。(註1) 英文「research」一字則來自中古法語 recherché,有尋找、搜尋和仔細觀察的意思。(註2) 眾多研究方法中,「行動研究」(action research)是最貼近生活的研究法。行動研究是實踐主導,由實踐者在特定、具體的情境下策劃和展開的研究工作;目的在於處理難題改進實務工作,或在日常實踐中帶來變革或者建立願景;實踐者本身就是研究者(practitioner as researcher)。
行動研究跟戲劇教育實踐息息相關,但從事戲劇教育的戲劇人或老師卻甚少視自己為研究人員。John O’Toole和David Beckett指出好的老師/實踐者總是期望有所作為,他們會仔細審視自己的工作,對新出現的證據和經驗反覆思考,繼而形成一個探究方向或研究問題,再切實的按部就班地尋找答案;此時實踐者就自然而然地成為研究人員。(註3) 工作上,我經常接觸學校老師,跟他們一同構思如何運用戲劇策略來設計課堂,Nina(化名)就是一個行動研究實踐者的例子。

Nina是中學英文科老師在一間男校任教;參加了我們的教師培訓計劃,首次認識和體驗「過程戲劇」(process drama),並嘗試應用在英文的學與教上。(註4) 她有感男生對女性的情感的觸覺欠細膩,課堂必讀的莎劇《王子復仇記》簡易本對哈姆雷特的母后不單著墨不多更有偏頗之嫌,所以她特意為學生編寫了一節過程戲劇,讓男生入角成為皇后探索這女性的內心世界。戲劇其中一個環節是皇后在夫君突然死去後改嫁前的一刻漏夜離開皇宮,到夫君墳前訴心事。Nina在課室中央放一椅子象徵先王墓碑,「皇后」就到先王墳前吐露衷情。我在場觀察,男生都很投入,七情上面哭訴跟夫君的死別、哈姆雷特跟「她」反目、自己改嫁的想法等。

當天上課前,Nina在課堂外向我簡述加插了墳前訴心聲這環節,接著說:「我設計了一張工作紙給學生入角做皇后之後寫一下想向先王說些甚麼話。但我不肯定這樣會否給學生過多的指示,太限制他們了?」我請她先試教,課後再一同檢討。Nina改動教學設計是因為先前觀課發現同事任教的另一班學生似乎純粹興之所至,隨意無邊際的創作,她感覺學生需要一點規範;有趣的是她不確定自己的改動是否合宜。Nina這個疑惑正觸及一個重要的課題:過程戲劇是即興戲劇,教學設計方面適宜有多大規劃,又多大隨意和自發呢?(註5) Nina觸覺敏銳,感覺到過程戲劇在構架與自發隨意(structure and spontaneity)之間有微妙關連,提出疑問;同時抱著開放的態度辨析教學需要,嘗試調整學習活動,是不折不扣的行動研究者。Nina的自身經驗和反思能力是她解決教學難題的重要基礎。

研究是關於窮究事理,建構知識和應用新知。過程中,研究者藉著反思檢視自己的想法,分析和重組對探究議題的理解,甚或修正先前對探究情境和問題所提出的假設。把戲劇應用在教育及其他領域上本來就是實踐與研究的結合,戲劇人和老師「做研究」實在是順理成章,是日常實踐工作的一部份。(註6)


1. 廣東辭源修訂組等編,(1987)。《辭源:縮印合訂本》,頁1215,香港:商務。
2. Klein, E. (1971). A comprehensive etymological dictionary of the English language, p. 621. Amsterdam; New York: Elsevier Pub. Co.
3. O’Toole, J., & Beckett, D. (2013). Educational research: Creative thinking and doing, p. 35. South Melbourne, Vic.: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4. 這個教師培訓計劃名為English Learning Network@Applied Theatre,由優質教育基金資助,香港藝術學院(香港藝術中心附屬機構)策劃舉辦,2014至2016年度推行。詳細內容可到該計劃網站查閱 http://eln-appliedtheatre.hk/en/#intro
5. 參閱 Taylor, P., & Warner, C. D. (2006). Structure and spontaneity: The process drama of Cecily O’Neill. Stoke on Trent, England: Trentham.
6. 參閱歐怡雯(2017)【藝評筆陣】〈從首爾之行思考研究與實踐〉, http://www.iatc.com.hk/doc/101186

分享此文章!

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