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門戲劇教育交流團分享會

TEFO在2015年1月17-19日舉辦了《TEFO澳門戲劇教育交流團》,到訪了大大小小的藝術及戲劇教育機構,從中得到不少有趣的觀察與啓發。多名團友出席了2月27日晚舉行的分享會,與其他未能參與交流團的朋友,分享了此行的所見所感,以及推動香港戲劇教育及應用劇場發展上可以借鏡的地方。會後,本會把各團友的分享集成文章,把經歷分享至更廣更闊的層面。

 

TEFO於2月27日舉辦了《TEFO澳門戲劇教育交流團》的分享會詳情如下:

日期:2015年2月27日
時間:晚上7時至9時
地點:香港灣仔駱克道小童群益會3號6樓602室
討論題目:

  • 戲劇教育在社區普及的意義
  • 「客製化」劇場的價值
  • 把藝術或戲劇回歸現場與社會文化的關係
  • 團友分享所見所聞

歡迎與會者分享自身的經驗,與我們共同討論香港藝術及戲劇教育的發展。

 

「TEFO 澳門戲劇教育交流團」分享文章

「一個人的劇場,把戲劇回歸現場」﹙撰文︰蔡紫東﹚

劇場從來都充滿排他性,後台與前台;表演者與觀眾;有買票的與沒有買票的。二元對立的兩者,永遠不能進入另一方的領域。有人說,「民主」幾乎在世上所有地方都應該實行,唯獨劇場永遠沒有「民主」。我曾經深信不疑,直至到澳門走一趟,才發現劇場還有好多可能性。

第一次來澳門,沒有去大三巴、葡京,我走到了連勝街。這裡充滿小社區的味道。走訪不同的民間藝團,發覺連勝街一帶的藝術生態非常有趣。出發往澳門前曾有前輩對我說道:「澳門人少、資源少、地方少,有甚麼好看?」的確澳門在資源、空間、人都比香港少,但戲劇藝術的可能性卻沒有像香港的單一(香港的戲劇藝術絕對不單一,只是我們對香港戲劇藝術的想像非常單一)。

據我的觀察,連勝街各藝團都紮根社區,以戲劇藝術連結及組織社區。這明顯與大部分香港劇團以大眾為本的理念截然不同。其中一個藝團,他們在小城中尋找小故事,與小人物(街坊)對話,並當場以「一人一故事劇場」演出故事。有一次他們來到澳門僅存的菜田上,一位婆婆正與孫女在種菜。後來,婆婆述說年輕時與丈夫的故事,藝團便以此作「一人一故事劇場」。演後婆婆非常感動,更拿出相簿,詳述自己的往事。在這一個人的劇場裡,藝團強調小故事、小人物與社會或社區之間的關係。他們的「一人一故事劇場」,不但把劇場的排他性打破,使觀眾成為編劇、演員成為觀眾,更重要的是讓戲劇回到現場,連結觀眾、表演者、編劇、導演、歷史、社區、文化等等被劇院割裂了的碎片。

讀大學的時候,老師說過藝術的意義並不由作者帶出,而是由受眾賦予。因此,參與藝術是一組訓練獨立自主的過程。通過客製化的「一人一故事劇場」製造「異境」,引發受眾對「理所當然」的反思。不過,戲劇終為現實的再現,有機會令觀眾陷入消費「現實」漩渦當中,把原有的意義沖走。只有把戲劇回歸現場,重新連結自主的個體,梳整當中的脈絡,才可以凝聚社區內不同的聲音,使社區變得多元團結。

我知道上述對香港以及澳門戲劇的論述相當單薄,這都只是到澳門走一趟後的觀察,當中的脈絡都被簡化。文中亦有很多「有人說⋯」、「前輩說⋯」、「老師說⋯」等前人的智慧,他們為我提供理解香港及澳門藝術發展的面向。希望各位也能成為我的「友人」及「老師」,出席〈澳門交流團分享會〉,與團友們一同對話,補充被簡化的脈絡。

分享此文章!

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