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教育劇場論壇在上週六(五月十六日)舉行了第三次的「每月論壇」,以自由發言的形式,讓與會者共同回顧香港學校戲劇節在推動學校戲劇教育的角色,檢視戲劇節的現況,以及展望將來,討論進一步推動戲劇教育的方法。

香港學校戲劇節在1991年首次舉辦,自2003/2004學年起,教育局(當時為教育統籌局)委任香港藝術中心轄下的香港藝術學院籌辦香港學校戲劇節。是次論壇的嘉賓有教育局延伸支援計劃組督學王德榮先生,以及來自香港藝術中心、擔任香港學校戲劇節首席評判的陳玉蘭女士,還有十五位與會者,包括老師、學生和戲劇教育工作者。

當天論壇的題目是「香港學校戲劇節的回顧和展望」。王德榮先生指出,教育局舉辦香港學校戲劇節的目的,在於令戲劇成為恆常的課外活動,像運動一樣普及,因戲劇對學生發展極有幫助。而身為首席評判的陳玉蘭女士,期望平衡各方所需,讓參加的老師和學生都有所得著。

Jolly English Centre的Jonathan Low問及評判在評審英語戲劇時,注重英語水平還是戲劇質素。王先生認為英語水平不是戲劇中最重要的,但有一定影響,英語說得好就容易令評判和觀眾接收到訊息。陳女士指出,戲劇和語文應該相輔相成的,雙方也不能忽略,期望將戲劇教育及語文教育合二為一。

香港教師戲劇會的高淑儀老師表示有老師利用戲劇教授中文科、英文科、數學科及體育科。另外,她指出學生在戲劇節中演出能夠增強自信,而且普遍因獲得家人支持而感到滿足。出席的四位五旬節林漢光中學同學均認為參與戲劇能夠提升讀講聽寫的能力;由於她們在學校有修讀戲劇科,在戲劇節中演出,讓她們運用課堂中學到的知識。另外,在戲劇節的演出後,評判的意見和評語,有助她們改進表現。

在香港學校戲劇節的每場比賽後,參賽隊伍都有三十分鐘時間與評判對話,聽取意見,交流經驗。與會者大都認同評判與學生的對話,認為這三十分鐘的對話,令學生獲益良多。王先生指出設有對話時間是香港學校戲劇節的特色,而學生所學所得,終生受用;而學生於大型舞台演出更是寶貴的人生經驗。好戲量的楊秉基先生建議,在戲劇節的公開演出期之前,評判繼續指導獲得「評判推介演出獎」的學校,有助提升學生的水平。

至於獎項方面,王先生指出頒發獎項對學生的鼓勵性大於一切,而頒發證書對學生升學有幫助。身兼本會幹事及中英劇團高級教育主任的張潔盈也認同獎項能夠鼓勵學生,若評判可以因應學生的演出而頒發相應的獎項,會更為切合實際的情況,效果更佳。

本會另一位幹事,於Theatre Noir教授英語戲劇的江倩瑩認為,戲劇節不只是比賽,教育是首要,而獎項只屬次要。她又指出戲劇是教育工具,演出不是最後的成果。至於師資培養方面,江氏認同現時戲劇節為老師提供的技術訓練,然而在培養戲劇教育理念卻不足夠。本會財務秘書,任教於嘉諾撒聖心書院的何家賢則建議戲劇節加強向老師灌輸課程概念,提升老師戲劇教育的基本知識,令訓練班的內容更加豐富。

隨著教育改革,教育局推出新高中課程,江氏建議結合戲劇教育和新高中課程,例如利用戲劇教授通識課程。陳玉蘭女士回顧近年的演出,舉出學生利用流行曲《Shall we talk》帶出戲劇的訊息,認為學生能夠將戲劇結合生活,屬於好的現象。

由於是次論壇氣氛熱烈,六月份的論壇將再次從學校戲劇教育出發,討論題目為「在香港推行戲劇教育的可行性」,讓社會各界分享對戲劇教育的考慮和期望,以及推行戲劇教育的困難和挑戰。六月份的論壇將於6月20日(星期六)假香港教育劇場論壇的辦事處舉行。

香港教育劇場論壇在二零零二年成立,旨在推廣、倡議戲劇教育,建立溝通網絡和交流,以及研究工作,成員來自教學藝人、老師和社工。過去曾主辦國際戲劇教育會議、出版戲劇教育雜誌、策劃海外交流活動,「每月論壇」是該會的定期活動之一,議題均是和藝術教育有關,歡迎各界人士參與,發表意見。去年,該會註冊為慈善機構,並獲得藝術發展局資助,成為其「一年資助」團體。

分享此文章!

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