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動已經於2015年11月28日順利舉行。當日大約有40人出席,期望了解這種新興的劇場創作方法。論壇首先由主持陳玉蘭(Phoebe)簡述展演研究的不同形式,然後由Phoebe及林燕(Kirssy)分別闡述《彌補心路程》及《塗丫》的創作過程及困難。
首先,Phoebe向出席者簡述展演研究的概念和主要形式,「我們今天用Performed Research(展演研究)這名詞,類似的字眼有Research-based Theatre(以研究為本的劇場),意思是引用研究得來的資料創作劇場演出」。展演研究的形式包括引錄劇場(Verbatim Theatre)及紀錄劇場(Documentary Theatre),已有本地劇團以這兩種形式創作,而《彌補心路程》及《塗丫》則屬於人種誌劇場。

「人種誌」一詞,翻譯自Ethnography:Ethno的意思是人,Graphy的意思是圖畫,Ethnography即是人的面貌。「人種誌」的概念源自人類學,是一種研究人或某族群生活歷驗的研究方法,研究員須要與研究對象共同生活,了解他們的生活歷驗及文化。人種誌劇場是指以上述研究方法收集到的資料,用表演的形式去呈現;雖然這種呈現與研究資料不盡相同,不等同於現實,但是表演是立體的媒介,能夠重新展演當中的聲音、視覺、情感和氣氛,比文字及錄像更為接近研究資料。

《彌補心路程》是張敏儀(Margaret)的博士研究論文的一部份,是一齣由演員及導演集體創作的原創舞台劇,由Margaret擔任導演及首席研究員。當天原本由她分享創作過程,但因身體不適,由Phoebe代為演講。《彌補心路程》的研究對象是癌症病人照顧者(指病人的家人或朋友,不是醫護人員)。Margaret從個人經驗發現,在華人社會提及死亡是禁忌,照顧患癌家人或朋友則是一種道德責任,而且他們有壓力也不習慣與別人分擔。因此,Margaret展開研究工作,期望以戲劇呈現研究所得,改變對死亡的忌諱,引發公眾討論,幫助癌症病人照顧者。

研究及創作過程中,Margaret遇上不少困難。起初,她需要邀請癌症病人照顧者參與計劃,但是他們的生活非常忙碌,只好邀請過去有此經歷的人士參與。計劃最初募集了15位癌症病人照顧者,藉訪問、小組討論及戲劇工作坊收集資料,途中有參與者退出,最後只有兩位從頭到尾參與計劃,包括公開演出部分。

除了癌症病人照顧者,計劃亦需要具劇場經驗的朋友參與,雙方合作,編作劇本。然而,當編作劇本時,Margaret發覺她需要主導劇本編作,甚至親自編寫劇本,因為欠缺戲劇經驗的照顧者不習慣以戲劇呈現想法和故事,而具劇場經驗的朋友又欠缺親身照顧癌症病人的經驗,結合兩方面的經驗對Margaret是一種考驗。

另一方面,創作時間亦是問題。與參加者建立關係、收集資料及創作劇本,即使埋頭苦幹,也不能一蹴而就;如何令參與者分享自己的個人感受而不感到難過、尷尬呢?不同參加者對計劃、對劇場有不同期望及理解,如何緩和呢?以上種種均需要時間去處理,但演期又逼近,過程中充滿張力。

劇本以六個單元式的短篇演出串連,由病人證實患癌、治療、復康、復發、末期,到最後哀悼,順時序地呈現癌症病人照顧者的經歷。Margaret表示,這安排能夠兼顧藝術水平及計劃理念,因為當劇本由一個故事貫穿,未曾接受戲劇訓練的參加者會難以應付;六個單元式的短篇演出亦有助觀眾了解、體會眾多照顧者的故事,聆聽眾多照顧者的聲音。

隨後,由Krissy概述《塗丫》的創作過程。《塗丫》由香港藝術學院和澳洲格里菲斯大學合辦的戲劇教育碩士課程畢業生所創作,期待藉戲劇回饋社會,以兒童為研究對象,為兒童發聲,了解他們如何看自己的生活、社會和教育制度等等,向成人展現兒童真實的生活及感情,讓成人反思創造了怎樣的社會給兒童,重新思考童年的意義。

《塗丫》用了一年時間創作,參加者首先以工作坊探索說故事的風格及表演形式,然後設計訪談兒童的問題,找尋訪談對象,分析資料、集體編作、排練,最後在舞台上演出。

訪談對象是五歲半到十一歲的兒童,Krissy解釋,五歲半以下的兒童年紀太少,研究員難以與他們訪談及收集資料;十一歲以上的兒童則展開了中學生活,並踏入青春期,漸漸離開童年。

每次訪談,有兩位研究員及一名兒童,其中一位研究員必須是兒童所認識的,可以避免兩個陌生的成人嚇怕兒童;另外,兒童的表達能力有限,往往不能以完整句子表達,亦難以專注於訪談上,當研究員對他們的生活背景有一些認識,在訪談之中比較容易明白和理解。Krissy指出,訪談需要保持輕鬆,可以一邊訪問,一邊玩耍或吃東西;最理想的訪談地點是兒童的家,對他們而言是最安全、最舒適的地方,但他們的父母不能夠在場,讓他們暢所欲言。

收集資料後,研究員進行初步分類,並將過分零碎的資料篩走;然後,以戲劇工作坊整合資料,以戲劇、形體等形式,理解、消化和整理資料,歸納出四個類別:身體的經驗或行動,情感和行動,信念和生活意見,言談舉止的特徵。分類有助於劇場演出,能夠將零碎的資料結合,以表演呈現出來。

談及演出的難題,固然是演員要以成人沉重的身體和精神壓力,去盛載兒童的故事,表現兒童的輕巧和活潑;而且,Krissy坦言,今天兒童的生活和感受,成人是不能夠完全明白和理解的。為解決以上困難,Krissy以非完整、非線性的故事,配以抽象的方式,呈現兒童的狀態和感受;運用形體、節奏、物件及簡煉的台詞,將研究資料的焦點和精髓呈現,不會扭曲原意。

Krissy還帶一個特別的安排,提升研究的效果。排練時,她刻意降低演員熟練的程度,務求演員在舞台上不是重複地演繹,而是每一次演出都根據當時的氣氛、情境和感覺,重新感受、思考劇本的意義,期望發現多一重意義,延續研究精神。

附註:
1. 如欲重温本次TEFO論壇,請電郵至 admin@tefo.hk
2. 如欲更深入了解《彌補心路程》,可到計劃專頁:http://www.mendingthebrokenheart.com
3. 如想進一步閱讀關於「展演研究」的理論,可以下載澳洲墨爾本大學一期的專輯:http://www.jaceonline.com.au/pdf/8-1.pdf(鏈接已失效)

分享此文章!

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