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語言教育

演戲如何促進中文作為第二語言記敘文寫作的學習動機|DaTEAsia 第9卷

一般應用劇場實踐, 亞洲戲劇教育學刊, 戲劇教育, 應用戲劇研究|

本研究蒐集了學生、觀察員及研究者作為老師的經歷和觀察資料, 結合學習者與施教者透過演戲學習中文作為第二語言記敍文寫作的 學習動機及動機教學實踐等數據,以 Pintrich 等人(1991)的學習動機策略理論和 Guilloteaux 與 Dörnyei(2008)的動機取向語言教學 模式加以分析,作三角效度驗證。研究發現演戲是有效的動機教學 策略,最能提升非華語學生中文記敍文的寫作自我效能,其次是外 在動機導向、內在動機導向、任務價值及減少中文學習焦慮,無論 學生、觀察員及老師對運用戲劇在中文記敘文寫作課都有高度評價。

寓戲於教——在希臘小學教育的現代希臘語言科中融入戲劇教育 (英文文章)|DaTEAsia 第8卷

一般應用劇場實踐, 亞洲戲劇教育學刊, 戲劇教育, 應用劇場形式, 應用戲劇研究|

利用戲劇達致教育目的的傳統源遠流長,然而在希臘的教育體系中,戲劇教育僅僅自最近十年才開始正式融入以語言為主的各個科目之中。本研究審視將戲劇學習法融入希臘小學語言科的方法。本文識別出並分析了課本中所有包含戲劇表達元素的學生活動。分析結果顯示儘管在課程中有清晰提及在語言科課堂中使用戲劇學習法,但是這些指引稀疏而殘缺,主要提及簡易的肢體活動,人缺乏系統性和探究過程,學生無法有效而完整地作出戲劇表達。本文的最後部分探討了融入更多戲劇學習法的有關提議。

不朽的林泉——戲劇教學法在中國古典山水詩教學中的運用|DaTEAsia 第8卷

一般應用劇場實踐, 亞洲戲劇教育學刊, 戲劇教育, 應用劇場形式|

如今中國內地的年輕一代對古漢語,尤其是中國古典詩詞逐漸失去了學習的興趣。本文試圖在中國小學主流的古典詩歌教學模式之外探索一種新的教學方法,即課堂戲劇教學法,並通過具體的課程設計來論證它的意義與可行性。

日本一所高中學生對校內協作編劇項目的觀感 (英文文章)| DaTEAsia 第8卷

一般應用劇場實踐, 亞洲戲劇教育學刊, 戲劇教育, 應用劇場形式|

本文探討在任務導向架構下作為語文學習模式的協作劇場編劇活動。文中載述作者在日本一所高中的首年英語會話溝通課程中加入兩項相似而有別的劇場編劇任務,以進行類實驗性研究。本文簡略討論任務的背景、原理與設計,繼而檢視學生完成任務後交回問卷的相關資料。參加活動的學生雖然明顯欠缺劇場經驗,但反應相當正面。此外,若干學生更表示語文能力在多方面有所提升,認同在構思過程中及演出作品中均有學習機會。

日本學生通過數碼戲劇故事創作重新投入學習英語 (英文文章) | DaTEAsia 第8卷

一般應用劇場實踐, 亞洲戲劇教育學刊, 過程戲劇, 應用戲劇研究|

來自西方的戲劇教育在臺灣及香港已發展多年,而馬來西亞自千禧 年後引入戲劇教育相關的課程至今亦有二十年。本研究希望透過分析三位不同背景的馬來西亞華人幼教戲劇師的學習歷程,從個人生命史來理解整體戲劇教育在馬來西亞學前教育發展的脈絡。透過訪談、教學計劃及觀課資料的分析,研究結果發現,三者在戲劇╱劇場的啟蒙都和中華文化或學校戲劇活動有關。然而從個人的興趣發揮,加上後來正式或非正式的訓練及職場上的需要,三人都發展出別具特色的戲劇教學風貌,也在馬來西亞戲劇教育的發展史中扮演關鍵的角色。在學前教育課程標準新上路之際,建議結合各界不同的資源,戲劇教師或藝術家能彼此對話或參考亞洲國家在幼教發展的戲劇課程新模式,來解決目前他們在幼兒園與師培機構所面臨的問題。

新自由主義下香港學生透過戲劇學習英語的反思(英文文章)| DaTEAsia 第8卷

亞洲戲劇教育學刊, 一般應用劇場理論, 戲劇教育, 應用戲劇研究|

作者結合文獻回顧及十多年的前線英語教學經驗反思,觀察到新自由主義對香港英語教育產生的影響。為進一步探討新自由主義對英語教育的掣肘,本文會檢視戲劇教學法與香港英語教育的關係,並討論學生透過戲劇學習英文的研究數據。硏究所引用的英語戲劇課內容,來自參加香港藝術學院舉辦的「以戲劇為教學法」培訓課程的英語老師於課程完結後編寫出來的教案(HKAS, 2016)。本文引用了保羅· 弗萊雷(Paulo Freire)的「批判教育學」及戲劇作為「關係教育學」 的論述為討論基礎。在論文末,兩位作者進一步反思「對話式」 (dialogical)和「具人性化」(humanising) 的英語教育的可行性,藉此供香港的戲劇教育同工、英語教師和教育學家參考。

過程戲劇對有效英語口語表達的個案研究 (英文文章)|DaTEAsia 第7卷

一般應用劇場實踐, 亞洲戲劇教育學刊, 過程戲劇, 應用戲劇研究|

本文為作者在中國一間高校內,以過程戲劇用於英語作為第二語言的英語教學的個案研究;工作坊改編自英國小說《月亮與六便士》,研究目的是探索戲劇展開對參與者進行有效英語口語表達的影響。作者嘗試分析該案例中的突出現象,同時反思自己執行過程中的不足,為此後的教學提供參考。

亞洲戲劇教育學刊 第 7 卷

兒童 / 幼兒, 一般應用劇場實踐, 一般應用劇場理論, 亞洲戲劇教育學刊, 過程戲劇, 兒童戲劇, 應用戲劇研究|

編輯的話:戲劇參與和兒童權利 譚寶芝 本期四篇文稿探討不同的劇場和應用戲劇模式,包括即興戲劇、互動兒童劇場、 [...]

共建知識︰在英國中二級運用「戲場組合教育學」教授莎劇的反思實踐個案|DaTEAsia 第5卷

一般應用劇場實踐, 亞洲戲劇教育學刊, 應用戲劇研究|

一直以來,大部分研究莎劇課堂教學方法均集中討論主動學習策略如何促進學生的學習動機和信心。儘管這些討論非常重要,但往往忽略了課堂上學生之間的各種互動和合作,而這些互動其實對學習過程有決定性的影響。本文旨在探討「劇場組合教育學」如何透過 學生互動合作,讓他們從過程中共同建構知識。為此,我為英國一 家中學的一班中二學生嘗試設計並主持了六節莎劇《馬克白》課堂作為一個先導研究。本研究以維高斯基的社會文化知識建構論,及 Jonothan Neelands提出的「劇場組合」的原則為理論基礎,把採集得來的資料進行質性分析。初步研究結果支持早前有關「劇場組合教育學」的研究的一些論點︰包括 (1)「劇場組合教育學」可以建立 一個開放、包容的學習空間來促進學生之間的互信和合作;(2) 在合作的認知過程中,學生為主,老師只是輔助學生自主學習;(3) 合作學習能啓發想像,讓各種對話得以開展。

戲劇製作如何為香港華語學生建立語言學習環境 (英文文章) |DaTEAsia 第2卷

一般應用劇場實踐, 亞洲戲劇教育學刊, 應用戲劇研究|

有研究指出戲劇可以用作第二語言的學習工具,同時,根據香港的語言教學研究,社群文化背景對英語為第二語言的教學影響不輕。 因此,筆者以為如果以戲劇排演作為非母語英語教程時,教學的成效亦可能須要考慮社群文化的因素。 這論文總結一項語言學習試點研究的結果,以維高斯基﹙Vygotsky﹚ 的認知發展論為基礎,這研究以定性數據,分析一班香港大專生製作英語戲劇的過程。研究是要解答以下兩個問題︰首先,在香港以戲劇作為教授英語學習工具是否取決於某些社群文化因素?此外,在香港英語戲劇又是否一個有效的非母語學習工具呢? 在這研究中,目標學生的社群文化背景與以往的相若,而實驗環境裏,即是戲劇排練,製作過程中,全部以英語溝通。結果,學生的語言能力有顯著的進步,因此,可以說戲劇活動不外是語言教學另 一有效而適當的渠道。

亞洲戲劇教育學刊 第 2 卷

兒童 / 幼兒, 亞洲戲劇教育學刊, 特殊學習需要, 一般戲劇, 戲劇教育, 應用戲劇研究|

編輯的話:藍而深淺的天,白而濃淡的雲⋯⋯ 張秉權 「藍藍的天白白的雲⋯⋯」,年輕的時候常常聽這樣的一首歌。藍天 [...]

Go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