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試做隱形劇場,心裡戰戰兢兢。

時間緊迫,召集了幾位劇場朋友,開了幾次會,弄清楚不同方案的細節,便埋首構思什麼地方會出現什麼角色,他們在什麼處境,發生什麼事,既要自然不造作,又要讓觀眾在短時間內理解到複雜的方案,引起他們參與討論的動機。

於是,我們努力為角色建構最真實的背景,所謂「真實」,即是要具體計算一條數式,一個基層人士,努力工作,養家活兒了半輩子,到他/她年屆退休之年時,他/她可有足夠的保障生活下去?例如在第一個故事「女兒與受傷的媽媽」,媽媽的角色設計如下:

  • 65歲,已退休十年,退休後偶爾做兼職(如包裝、派傳單),靠一子一女供養。
  • 退休前在酒樓工作。月薪$8600。曾供MPF六年(2000-2006年)(強積金制度在2000年12月開始推行)在多次對沖後,只剩下2萬多元。
  • MPF計算:$8600 x10% x12個月 x6 = $61920
    • 扣減 對沖遣散費 $20000
    • 扣減 MPF蝕錢 $20000
  • 平日儲蓄,丈夫生病過身、子女讀文憑課程時已花了一大筆錢。
  • 做兼職目的:賺取生活費、儲蓄以備子兒將來結婚及自己身後事。
  • 與兒子一起住在公居。
  • 每月領取「生果金」$1,235 [註1]「入息及資產」限額如下:
每月總入息
(由2015年2月1日起生效)
資產限額
(由2016年2月1日起生效)
單身人士 $7,340 $219,000
夫婦 $11,830 $332,000

 

而戲的開始,就是女兒發現了媽媽因為做兼職而受傷,展開關於退休生活的對話。

另一個故事是「有腦退化症的媽媽」,主角是阿清,50歲,單身,中學合約教師,與有腦退化症的母親同住。家中有外傭幫忙家務和照顧母親。母親一星期三天到長者日間中心參加活動,保持社交活動,延遲退化情況。深深體會長壽的風險。開始想像自己的退休年長的生活。場景設定為餐廳,阿清相約朋友花姐閒話家常。

花姐,50歲,文職工作。夫婦二人育有一女兒,二十歲。女兒尚有半年大學畢業。花姐一家生活還不錯。住自置物業。夫婦二人對退休生活不算很憂心,有物業在手可以用來做逆按。丈夫有退休金。花姐估計也可以維持基本生活所需。但她對於女兒畢業後能否找到穩定的工作及收入,有經濟保障和儲蓄而有點憂心等。MPF 的投資問題屢見不鮮。花姐正在思量她年輕的女兒如何應對生活風險。

當然我們還設計了第三個角色——旁觀者,引介「全民養老金」學者方案及其政策背後的精神(希望爭取多些巿民支持)。

劇中的人物很多時也借鑑了創作團隊或親友的故事,切實地從不同角度思考、想像自己或父母年老後的生活,身為照顧者或被照顧者的角色。如此,我們給每個角色都「計一條數」,從而寫成兩個劇本。約略排了一排戲,便急著試行,因為諮詢限期將至。

註:
1.「生果金」正式名稱為高齡津貼,是為年滿65歲的長者每月提供現金津貼,屬於公共福利金。「生果金」分為普通高齡津貼及高額高齡津貼兩種,每月可獲發現金1,235元。普通高齡津貼的申請人須為年齡屆乎65至69歲之,收入及資產並沒有超過指定限額;高額高齡津貼則須為年滿70歲或以上人士,而毋須收入或資產審查。(有關資料來源,按此)

分享此文章!

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