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香港有沒有人做過「隱形劇場」(invisible theatre),或者有沒有紀錄下來,但有一年,我遇上了社會一個議題,很渴望全香港人一起討論,於是腦海立刻浮起「隱形劇場」,且躍躍欲試。

2016年政府就著香港人口老化的問題,推出退休保障諮詢文件,當中提出了全民方案(不論貧富)和非全民(即有經濟需要)方案 [註1],涉及政府對退休保障的看法和承擔,是一種全民福利,還是扶貧政策的一環。簡而言之,政府的立場是傾向後者。與此同時,有些學者提出另一方案(簡稱學者方案),證明全民退保是可持續發展的,以反駁政府「會爆煲」的觀點。

公眾諮詢活動固然有,當然名額有限,而我也報名參加了一次。記得當天會堂座無虛席,但我總覺得,真正受影響的廣大巿民,他們正處於會堂之外,對於這關係自己未來福祉的諮詢一知半解,於是我就想起波瓦(Augusto Boal)的隱形劇場,計劃靜靜地把關於退休保障的討論帶入群眾之中。

什麼是隱形劇場呢?根據 Augusto Boal《被壓迫者劇場》(賴淑雅譯,頁202-208)[註2],隱形劇場有以下特點:

  1. 表演發生在非劇場的自然環境裏;
  2. 在一群非觀賞者的民眾面前;
  3. 目睹演出的是恰巧出現在場景的人;
  4. 不要讓觀眾有絲毫表演的感覺,否則他們會變成觀賞者;
  5. 把附近的人捲入事件當中,效果維持至演出結束。

其實在決定用隱形劇場的一瞬間,曾考慮過在街頭「正正經經」做一個演出,可是香港的街頭/公共空間諸多限制,很難在短時間找到地方做演出。而且做街頭劇的行政、技術功夫很多,但駐足觀看的人卻不多。其次,觀眾或多或少會認為演出團體有某種政治立場而阻礙打開話匣子及展開討論,甚至只抱著看戲的心態,覺得事不關己。反之,隱形劇場是一種滲透式的劇場,觀眾會不經意地接收了某些資訊,並且不經意地進入思考。因為全民退保是關乎每一個人的事,所以任何年紀/身份的人都可以是目標觀眾(target audience),用隱形劇場更能「貼地」地接觸到他們。

最後,我把計劃的目的鎖定為:

  1. 讓公眾在生活場景中認識學者方案及其理念;
  2. 認識全民退保與他們生活息息相關;
  3. 引發公眾討論全民退保的意義及與他們的關係。

我承認,我有立場。因為我太希望巿民能夠從心而發地為自己爭取應得的福利,但在劇本的設計中,我們兼備了正反立場。至於我們構思了什麼故事?下回再說。

註:
1. 2016年退休保障宣傳單張。
2. Augusto Boal著,賴淑雅譯《被壓迫者劇場》。台北:揚智文化。2000年。

https://tefo.hk/tefo%E8%B3%87%E6%BA%90%E5%BA%AB/%E5%AF%A6%E8%B8%90%E8%80%85%E5%88%86%E4%BA%AB/tefo%E5%B0%88%E6%AC%84/%E9%80%86%E6%B5%81%E8%80%8C%E6%83%B3%E9%84%A7%E6%83%A0%E5%84%80/%E9%9A%B1%E5%BD%A2%E5%8A%87%E5%A0%B4%E4%B9%8B%E7%9C%9F%E5%AF%A6%E9%A9%97%E4%B8%8B%E7%AF%87/

分享此文章!

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