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出前,有演員問及一個關於隱形劇場的道德問題:觀眾算唔算俾我哋呃咗?如果佢地知道係假嘅,咁會點?(這樣算不算欺騙觀眾?假如觀眾知道被騙,會怎樣?)

雖然身為行動發起人,但我不懂回應,支支吾吾隨便說:「即使他們知道『被騙』也沒關係,反正也沒有什麼損失……」然後一切繼續。

第一場戲發生在麥當奴,上演的故事是「女兒與受傷的母親」。實錄如下:

  • 日期:05-16-2016
  • 時間:11:30-12:30
  • 地點:葵興麥當奴

先由兩姊妹就媽媽因做兼職而傷受一事展開對談,進而有人(演員C)加入說老人家都喜歡工作賺外快,再有人加入討論全民退保。大家在不同時間入坐。

開始時飾演兩姊妹的演員不夠大聲,由另一個男演員發 Whatsapp 短訊提醒。對話內容吸到坐著的兩位顧客注意:看報中年男子(1)、吃雪糕的送文件中年女士(2)。他們留心聆聽。前者本打算調位,但被對談內容所吸引,保持原位,報紙看完又看,討論退保時暗暗偷笑。後者則不時轉頭張望,後來簡直轉身過來傾聽,雪糕吃完了還坐著聽。

後來有(3)和(5)坐下,中年女士(3)正處理工作文件,到了離開前,忍不住插口:「八萬蚊邊係錢嚟嫁,而家食個麥當奴都要三、四十蚊啦﹗」這個八萬應該指角色退休後取回的強積金(MPF),感受到這位女士感慨的語氣。

另一位老伯伯(5)聽到數字(每月$3500)很留心,與他傾談,他說從報章中得悉有學者方案,然後他說來了香港幾十年,認為沒可能爭取得到。

後排正在做功課的學生應該聽到了,但沒有反應。

不久,有第三輪顧客加入,同時有些上一場的「觀眾」仍在,演員唯有以其他話題作切入點,再次製造機會談及全民退保。不久,演出便終止了。

演員捏一把冷汗,回到附近的排練室,回過神來,簡單檢視了剛才的演出,得出了這些觀察:

  1. 在公眾場合如何拿捏演出的聲線?太小,不能引起觀眾注意,太大,怕被趕走,也可能不自然。
  2. 演員的位置該怎樣分佈,以致能容納最多的觀眾?
  3. 觀眾來來往往,怎樣延續演出和話題,激發他們參與討論?
  4. 如何促成與觀眾有較深入的討論?例如能跟那位老伯伯聊多一點,為什麼你覺得沒可能爭取得到?
  5. 同一地點只能上演一場戲,否則演員很容易被街坊認出。
  6. 萬一給觀眾拍攝下來放上 YouTube,我們還能繼續演下去嗎?
  7. 故事和戲劇情境有否足夠的公共開放性,讓觀眾容易參與其中,而不是不好意思插手別人的家事?

之後的日子,我們還到了茶餐廳、地鐵車廂中演出。可惜文字紀錄已經找不到,據印象,茶餐廳有一兩個食客或伙記搭訕,至於地鐵車廂的人都忙著做自己的事,也因上車下車頻密,感覺沒有人會留心看畢整個演出,也沒有搭訕。再後來,約不到其他演員做演出,我乾脆拿著電話,裝扮與家人朋友討論照顧退休的父母,大大聲的,時而激動時而傷感,來了一個「一個人的隱形劇場」,希望能引起「八卦」觀眾思考當中的議題。

也許這樣的形式,觀眾數目有限,對他們有什麼影響也難以計算。但我依然希望,不會進劇院看戲的朋友,仍然可以經歷劇場帶給人的力量。亦把彷彿高高在上的戲劇表演轉化成每個人都可以參與的藝術,甚至是生活的一部分,加深我們對人和社會的理解,與共活的人連結起來,成為一個主動參與的公民。

分享此文章!

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