戲劇和社會服務,兩者像是「風馬牛不相及」。其實,社福界及戲劇界人士近年紛紛採用戲劇元素,引入「社區劇場」或「應用劇場」服務社群。究竟戲劇如何服務社會?戲劇如何在社區實踐?在一次錄像播放及座談會當中,註冊社工范立軒先生及社工系畢業生周子晴先生藉著籌辦「雲港川情──社會服務發展交流團」的經驗,闡述以戲劇服務社會的方法。

戲劇是滿載故事及感情的藝術,藉著劇本創作、角色扮演及情景塑造等,關心社會,探討周遭的人和事。「雲港川情──社會服務發展交流團」(下稱「交流團」)匯集了一群來自雲南及香港的青年,與四川秀水鎮的地震受災兒童交流。當中,這群青年人利用戲劇的優點,帶領受災兒童參與「劇場工作坊」,讓他們表達對居住社區的感情及看法。

座談會上,周子晴首先播放交流團參加者接受劇場訓練的片段,再闡述社區劇場的理念。出發之前,他們首先接受劇場訓練。抵達四川秀水鎮之後,他們運用劇場訓練所學到的,帶領當地兒童參與「劇場工作坊」,最後,這些兒童在一個晚會上演出戲劇,展示成果。

社區劇場的特色

「他們(地震受災兒童)眼中的四川,他們會如何演出來呢?是一些比較簡單的要求,小朋友如果用形體具體地表達出來,好過用語言去講。」周子晴說。社區劇場就是社區人士演繹最貼身的生活事件,模式開放、大眾化,題材不限,社區人士可自由發揮。

周子晴續說:「板房內沒有機會讓他們表達自己的聲音,用社區劇場就可以表達出來。」他認為社區劇場是發洩的渠道,在過程中充分體驗現實生活中的衝突,再表達對事情的感受和自己的意願。

「社區劇場的最特別的地方的人性化。」他解釋,無論對於小朋友和居民而言,不同人有不同角度和立場,透過劇場的處境位置,將主體集中在小朋友和居民身上。而且,由劇場參與者自定題材,自由選擇關注的事情。創作過程中,劇場參與者會意識到生活上的不公平(如資源分配不足、板房生活惡劣),然後從劇場中表達出來,是對公平和正義的追求。

社區劇場與傳統戲劇的不同

從四川回港後,周子晴搜集了很多社區劇場的資料。他指出,社區劇場跟傳統戲劇不同:沒有指引,沒有特定的故事,沒有預先編寫的劇本和角色。不需要專業演員,甚麼人也可以參與和演出,因為劇場參與者所編的戲劇往往與自己的處境和困難息息相關,他們演繹自己的故事,做回自己,自己演活自己。另外,劇場參與者同時是導演、編劇和演員,他們的目的不在於教化、說道理,只在於說出自己的故事。

一人一故事劇場 突顯同理

「劇場工作坊」之後,交流團組織了一次晚會,集合秀水鎮的居民。當中,完成「劇場工作坊」的兒童在成人面前演出「一人一故事劇場」。周子晴說:「我們在探訪不同家庭之後,收集了很多故事,有一些對我們很有影響,感受深刻;我們就將這些故事演出來。坐著看的居民,正正是當日受訪的居民。」

「當他們(秀水鎮居民)看到社區的現況和問題,他們會覺得被明白,之前他們是沒機會的。將這些有血有淚的故事重現他們眼前,就有這種功效。」周子晴續說。「當他們看到自己的故事,他們亦會對事情有新的啟發。」交流團參加者利用「一人一故事劇場」,突顯同理心,加強與社區人士的溝通,是一種新穎而有效的手法。

參加者是主角

另一位嘉賓范立軒先生有多年以戲劇服務社會的經驗,被問及是次計劃和以往的有何不同,他回應:「這次計劃聚集了很多不同背景的人進行交流,我想,對交流團參加者而言,計劃是非常豐富。」他們先和內地學生有很多交流,無論對生活環境、香港的情況,甚至想像,都透過劇場互相認識。

「交流團參加者不單是服務別人那麼簡單,還了解到很多內地的勞工問題和鄉村教育情況等等,他們都認識更多。我們覺得這種交流達致『社區劇場』最重要的部分──劇場參與者才是主角,導師或帶領者只是Facilitator。我們都有概念有方法,不過最重要是參加者能夠投入和互相交流。」

戲劇結合生活的方法

然後,范立軒闡述計劃內一些戲劇手法,和與會者分享。「比方說,秀水鎮很多垃圾,水源很骯髒,我們鼓勵他們(當地兒童)將自己的感受加入民謠,他們熟悉的民謠,因為音樂有感染力,他們很容易將歌詞替換,表達自己的感受,由其他小朋友用動作表達,達到劇場的效果,共同參與。」

此外,「劇場工作坊」借用了「快樂王子」的故事,將現實生活和戲劇結合。范立軒說:「交流團參加者將社會上的現況代入《快樂王子》的三個悲慘情節,鼓勵當地兒童將身邊的經歷放進劇場。最後,小朋友在劇場中擔任信差的角色,將市鎮發生的事告訴快樂王子,快樂王子又透過信差將祝福送給居民;小朋友在過程中畫下他們的感受,然後向大人表現他們心中美好的社區。」

兩位講者從探訪及服務四川受災兒童的經過,詳盡地闡述以戲劇服務社會的理念和方法,細說當中的特色、好處和技巧,向與會者展示了新穎而有效的溝通手法。期望這種嶄新的手法,讓更多社區人士受惠,表達所想所感,促進社會和諧、平等、共融。

分享此文章!

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