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抱擁多元文化!——社區藝術計劃2009”文化展演
(撰文:尹世裕)

《Gay心》是由香港小童群益會「性向無限計劃」組織演出的一個短劇,由該組織人員演出,用直接卻不失藝術性的手法,向世人展示了身處在現今社會同性戀者所受到的歧視、痛苦以及訴求無門的不平等待遇。

開始的一幕中,每個演員都被巧妙地設計成標籤化,讓觀眾現場感受持有「同性戀」標籤者在廣大所謂「正常人」群體中的屈辱處境以及訴求無門。接下來編劇又通過一位母親得知兒子是GAY前後表情和語氣的強烈對比,更深層次的闡述世人對同性戀者的歧視,就連親生父母都以此為恥…

本劇的高潮來自接下來的一幕,劇中的主演走到觀眾席,分別用三種語言詢問觀眾:「點解你會同我握手?」、「為什麽你會和我握手?」、「Will you shake me hands?」。 現場觀眾也被其真誠所感染,有人反問為什麽不能握手,也有人稱他很勇敢。

本劇最後以演員掙脫世俗的繩索,敢於正視自己的取向,做真正的自己,並以訴說自己作為同志的心事結尾。內容平實感人,令人反思。

芸芸眾生之中,他們僅是一個小小的團體,只想得到社會的認同,但在傳統普遍價值觀根深蒂固的華人社區,提這個卑微的願望,都顯得疲弱乏力。小小的舞臺,有他們大大的夢想,總有一天,他們會找到他們的天空。

節目尾段以繩網及面具作表演,表示同性戀者要迎合世俗眼光,壓抑著自已的性取向。

 利用戲劇學英語    信心興趣倍增添
「新高中英語戲劇教育課程推廣」--教學示範
(撰文:李鳳鳴)

「新高中英語戲劇教育課程推廣」是透過戲劇教育令學生能夠多接觸英文,提升同學對英語的興趣,配合新高中活學活用的教學概念。其中來自五旬節林漢光中學的錢德順老師帶領該校戲劇學生,即時分享了在傳授戲劇文化的上課情況和同學的學習樂趣。

在戲劇教育中,老師以不同的方法來教導同學。例如,讓學生重複朗讀一個句子,且逐漸加大聲音,以此來訓練同學的說話膽量;在說話的同時,適當的停頓能增加表達語氣。此外身體語言也是戲劇學習的重點之一,利用適當的肢體動作,增加戲劇效果。

另外,該校的黃麗萍老師也分享了戲劇教育的成果。為了制定更有效的學習目標,香港教師戲劇會還邀請了香港教育學院課堂研究中心共同合作,就有關課程進行研究,以提高學與教的成效。戲劇學習主要是透過藝術模式,令學生有機會多接觸英語,多講多看多寫,更讓學生嘗試參與戲劇幕後工作,提升學習興趣。在教學中,老師會親身示範,做到視覺的展示,鼓勵學生分組活動或全班一起活動,給學生多說話多聆聽多參與的機會。選材方面,老師多選取與日常生活有關的素材,利用較簡單和短淺的英語句子作為戲劇的主要內容,增加學生面對英語時的信心和興趣,活學活用。

透過戲劇學習英語,給予學生一個展現自我才能的機會,肢體動作與說英語的融會貫通,能夠大大提升學生學習英語的樂趣。是次成果分享會發佈了一系列課堂研究的結果,讓教育同工瞭解戲劇學習英語對新高中課程發展的重要性。

五旬節林漢光中學的同學於成果展演中的表演,博得台下一致的好評。

  觀匙孔表演有感
(撰文:沈翠兒)

匙孔表演有三個不同的演出,當中,我最欣賞風采中學(教育評議會主辦)的「中學正規戲劇課程成果展現」和Theatre Noir 的《小藍孩》兩個節目。

在三三四的學制下,風采中學(教育評議會主辦)納入了一門新課程--戲劇科,這是一項新的嘗試。當日,一眾師生即場為我們示範了構圖定格的上課模式,把一個簡單的動作定格,在限定時間衍生出下一個你聯想到的動作。腦袋轉慢一點亦可不行。這個模式不但可以讓學生學習到共融,提升自信心,更可訓練學生思維,從遊戲中學到從不同的角度看待事物。這個戲劇課程更可延伸到德育,協助他們的建立對事物的看法,培育成為獨立的小領袖,可見學習這門課程可是獲益匪淺。

《小藍孩》這個節目故事情節生動有趣,演員的表現有聲有色,訴說著種族歧視的不公。

這部戲劇講述一位外族人士到異鄉的遭遇。他全身是藍色,外表怪異,膚色不同,所以被村民驅趕、歧視、甚至欺負,可主角沒有放棄,反而繼續在好心收留他的神父家安分守己的過活。神父照料他的生活,還讓女兒帶他上學。當然,小藍孩到學校的生活可謂難關重重,語言不通,常常被取笑,還被同學當怪物一樣欺凌。神父的女兒打抱不平,幫助了小藍孩。起初,女兒還是嫌惡他,卻被小藍孩的純真打動,更因此衍生情愫。

日子一天天的過去了,善良的神父被村民的謠言所害,開始討厭小藍孩,知道女兒喜歡小藍孩,更是反對不已,於是,他冤枉小藍孩,借此趕走他,不讓女兒和小藍孩在一起。小藍孩屈服了,臨走時,他央求神父把一個藍色的小石頭交給神父女兒,神父表面答應,卻暗地裡把它扔掉,更欺騙女兒說小藍孩什麽也沒留下就走了。

謝幕時,主持人問了觀眾三個問題,其中一個問題是:如果你是劇中小藍孩,你會怎麼辦?如果我是小藍孩,我會爭取我在這個社會生存的權利,要令大家對我刮目相看,證明膚色不同,但我還是有常人之處,不會像小藍孩一樣屈服。

其實種族歧視在古代已經存在,至今,世界上若干地區仍然存在著這個問題,這部劇令觀眾及我反思。

小藍孩與神父的女兒結局可否不一樣?可以,決定權就在我們手上,如果我們支持小藍孩,不帶歧視目光,也許他們的結局就會不同。

這次的匙孔表演精彩絕倫,加深對戲劇科教學形式以及種族歧視的瞭解。擴闊我們的視野。

從戲劇看人生
(撰文:張慧瑜)

經歷了整個世界華人戲劇教育會議2009,觀賞了幾場匙孔表演,獲益良多。「匙孔表演」顧名思義就是從匙孔出發,演出整個表演的精華的精華片段。縱然如此,已經足夠讓我深刻了解戲劇與人生的密切關係。

由風采中學(教育評議會主辦)帶出的中學正規戲劇課程成果展現,充分表現出現時香港的戲劇教育制度。就着一個情景演默劇,觀衆可參悟同學間的身體動作而猜想情景所在,同學需立刻根據情景演示,設計不同的對白。要演好戲劇,創意和反應無疑都十分重要,演員在肢體語言、表情、語氣等方面都要有想象,才能表達出每個角色的特別之處;舞臺上有很多的突發事故,如:拍檔忘記台詞、走錯位……都需要靠反應來補救。上述的練習,正正能有效訓練同學的創意和反應。以戲劇形式展示課文內容,透過戲劇引導同學如何多方思考,有助突破傳統觀念的限制,現在在中學推行的「通識教育」,不正是要求我們有這些能力嗎?

Theatre Noir是一個專為兒童及青少年提供藝術發展及戲劇教育課程的專業劇團,以藝術創作表演,發揮其藝術潛能。當晚它的導師演出「Blue Blood」,即小「藍」孩。故事講述一個藍色肌膚的小男孩去到一條村莊,因爲膚色的問題而受到村民的歧視,並揚言要把他趕走。語言和生活模式不通的Blue幸好得到村中長老的幫助,才能在那裏安頓下來,更和長老的女兒雙雙墮入愛河,可是因此令長老不滿,甚至設法把他趕走。故事的結束,導師問了幾個很有意義的問題:不同膚色的人不能生活在一起嗎?若然你是長老,眼看女兒跟一個備受歧視的人在一起,你會怎做?如果你是Blue,你會留下來,還是逃回屬於你自己的世界?
其實整個故事表達出的,正正是現今社會中種族歧視的問題。以香港為例,巴基斯坦籍、印尼籍和菲律賓籍的外來工人湧入,他們遇到的問題也和Blue一樣,甚至會面對更多的不公平對待。回應故事中的問題,我會很肯定的說:不同膚色的人絕對能生活在一起。同一天空下,同為上帝的子民,同為生命,人類不應以染色的目光去對待其他種族的人。若然我是長老,我不會阻止一對相愛的戀人,愛也是無分國界的。若然我是Blue,我會選擇繼續留下生活,用行動證明,即使不同膚色,但同樣能溝通生活。要抹去歧視,種族才能融合,世界才會有和平的聲音。

最後由少年粵劇團(香港)演出的《寳蓮燈之劈山救母》,真叫我大開眼界。演出者全為年紀輕輕的小演員,最小的只有九歲。粵劇的獨特之處在於其多變的唱腔,和融合説白和武打的表演方式。除了為宣揚傳統粵劇之外,少年粵劇團也借此表達戲劇和教育的聯繫。通過粵劇的故事內容,小朋友學懂分辨大奸大惡之人,又明白到正義要戰勝邪惡的道理,從而逐漸建立正確的道德價值觀。

戲劇緊扣着人生,正因每一套戲劇都要表達作者對人生的不同看法。與其長篇大論說教,倒不如把人生融入戲劇,透過創意想象把它們演繹出來,感動觀眾、教育觀眾。

 老人與戲劇
(撰文:梁潔瑩)

這晚的「社區團體戲劇教育成果匯演」共有四個團體參與匙孔表演,都是十分精彩,贏得了觀眾熱烈的掌聲和歡呼聲,可見台前幕後的工作人員都付出了不少努力。在這四個演出,給我留下最深刻印象的就是由一眾老人演出的《我們是這樣長大的》。這齣劇是由中英劇團和進毅劇社合作演出的,由長者口述歷史,觀眾除了可得知一段段真人真事外,更可體驗到這群長者對戲劇的投入和熱愛。

這齣劇共分為三部份,第一部份是由一位老伯伯自述其年輕時偷渡的經歷,帶出「得人恩果千年記,得人花戴萬年香」這道理;第二部份則有一群老人家在玩遊戲,從而介紹他們兒時的玩意;第三部份就由三位長者介紹其心愛的東西,繼而展現出日本侵華時的慘況。

因為這都是真人真事,由台上的一群長者來演出甚具親切感,使觀眾能投入到演員所述的場景。我們常常可以在公園看見很多老人在閒坐、聊天,無所事事的樣子,其實,長者也是社區的一份子,即使老了,也可以參與不同的活動,繼續貢獻社會,活得有意義。今晚表演的長者就是好的例子,他們熱愛演戲,因此他們不言休,繼續在台上發光發亮,感染更多觀眾,所以說,「老」並不是藉口,老人也可以繼續參與自己熱愛的戲劇。他們的歷煉對他們的演出也有很大的幫助,能演繹出不同階段的角色,充份表達出角色的心理狀況。有了長者的參與,這才是真是的社區劇場。

「活到老,學到老」,不止知識要學到老,戲劇也一樣可以學到老。長者對戲劇的堅持和熱愛,實在值得我們尊敬啊!

儘管這班長者都是初次在台上表演,但絕不怯場,非常享受在舞台上的每一刻。

擁抱多元文化─匙孔表演有感
(撰文:許育東)

新生精神康復會所演出的短劇,名為《擊情》,表達了精神病患者和普通人一樣在社會上的生活點滴。首先,本劇以《狐狸先生》這個家傳戶曉的遊戲為引入,在劇中表現精神病患者也有正常人的生活,如:吃飯,刷牙,買東西等。給人印象最深的是唱歌環節。

這環節有兩首歌,第一首歌體現他們雖有自身的病因,卻努力的求生存,充分表達了精神病患者自強不息地生活。第二首歌由很多樂器表演,包括三角鼓,搖鼓等。讚美他們對生活的激情。當觀眾聽完這些都有很多感觸,明白到精神病患者是十分需要社會人士的幫助和關心。他們希望借這短劇和觀眾有所交流,從而明白精神病患者也需要社會接納。

 幸福的新一代
(撰文:陳潔卿)

許多年前,若果子女想修讀戲劇,定會被父母勸告,更甚者會被阻止,因為他們認為戲劇不能謀生。時移世易,戲劇漸漸受到重視,越來越多中小學聘用戲劇教師,在課堂引入戲劇。

世界華人戲劇教育會議2009裏,有數間小學獲大會邀請,在「匙孔表演」(即一部作品的精華片段)演出,分享戲劇教學所帶來的好處。

就筆者所見,小朋友投入、忘我的演出,令家長、甚至全場觀眾都看得目瞪口呆。小朋友把爸爸、媽媽、奶奶等角色都演活了,令所有觀眾都讚不絕口,有位老伯伯更說道:「這群小朋友表演的很好。」

小朋友的精湛演出當然值得讚賞,除此之外,我更加欣賞他們的勇氣。試回憶你七、八歲的日子,你做過什麼呢﹖有否曾在眾目睽睽之下表演話劇,大聲朗讀對白﹖台上的小朋友毫不怯場,即使偶爾唸錯,也能保持鎮定,繼續表演。「自信心」這樣東西是課本不能學到的,因此筆者深信戲劇教育所帶來的好處是不能估計的。

戲劇教育更能提升學生對學習的興趣,令學生能愉快學習。參與演出的其中一位小學生表示:「戲劇課為我提供了一個互相交流的機會,我亦可以和同學一起參與演出。過程中,我認識了訐多好朋友。」

香港若要培育更多戲劇專才,從教育著手,逐漸普及戲劇藝術,應是一個不錯的方法。

 觀看匙孔表演有感
(撰文:陳靜怡)

今天是2009年12月20日,是世界華人戲劇教育會議2009。今次我觀看了匙孔表演,包括《BLUE BLOOD》、《中學正規戲劇課程成果展現》和《寶蓮燈之劈山救母》。

風采中學(教育評議會主辦)是其中一所開辦了戲劇課程的學校,其《中學正規戲劇課程成果展現》主要是透過戲劇提高學生的德育水準。這次戲劇課程使
學生認識到了什麼是戲劇,人也開朗起來了,以前只懂人云亦云的也學會建立一己的主張。原來戲劇是可以增強自信和創造能力,學會如何和人溝通,也可以增強對不同的人和事的好奇心。

第二個節目是《BLUE BLOOD》,是探討社會歧視的問題,講述一個小孩全身藍色的膚色,來到另一條村莊,給人歧視,遭到人們的的欺負。有人認為他是怪物,有傳染病,村裏巫婆就以宗教理由來趕走他,還有其他種種無理的理由來歧視他。我看了這個戲劇之後,覺得我們現在的中學生真的很少從多方面思考問題,沒有考慮到其他人的感受。說實話:戲劇真的可以好好的教育學生如何去學會思考社會上的問題,可是很多家長都不是這樣想。

第三個表演是《寶蓮燈之劈山救母》是用粵劇演出這個傳奇故事。粵劇是我們中國的文化,最近更獲承認為非物質文化遺產,要好好保存。臺上的表演者都是從小開始學習粵劇的,每個動作需要重複練習多次,從而鍛煉耐力、合作能力和應變能力。

粵劇是戲劇的一類,戲劇本身是一個媒介,盛載故事及感情的表演藝術,學生可以藉著劇本創作討論時事話題,關心社會,接近社會。

看了這次匙孔表演,我真的體會甚深,學習戲劇不僅可以從德育方面教育學生,也可以增強自信心、創意和合作能力。藝術也是一種語言,表達了自己的聲音,更重要的是使我們可以聆聽更多人的聲音,促進社會共融。

戲劇.人生
(撰文:曾敬仁)

筆者早前觀賞世界華人戲劇教育會議中的社區劇場成果展演,我對於戲劇是個感到濃厚興趣的外行人。就像對於生命,任何人也只是一知半解的外行人罷了。在步入劇場時,那些招待嘉賓的仕女們,聽見我喜歡戲劇,便道:「戲劇可是個複雜得很的東西啊!單是那些講究的戲劇元素,就夠你鑽研上一輩子了。」

想想也是,演員穿不適當的衣服,我不懂;唸錯了對白,我也不懂。我只知道坐在第一排伸長脖子看,欣賞那華美的錦袍大衣,聽着慘烈緊張的一長串的鋼琴聲--精彩絕倫的音響效果!但外行人的意見是珍貴的,因為門外漢的議論是比較新鮮,有可取之處。

在中國,歷史仍於日常生活中維持活躍的演出,像中英劇團的「我們是這樣長大的」,就由一群老人家活靈活現地表達出日軍侵華的苦況。一眾演員從自己的童年演起,劇本正是以演員的親身經歷作藍本,真實的情況踴現眼前,悲切的感情表露無遺。正因為每個人的生命裡都有著一些重要的物品,即使是最平凡的東西,背後都藏著一段段小故事:濃厚的人情味、堅毅的生命力、深刻的人生哲理……. 一眾演員從一件物件開始,活演自身的歷史故事,將過往人生裡的點滴,娓娓道來。從盲婚啞嫁的無奈,到日軍侵華的淒滄日子,演員用點滴往事勾劃出封建的不公平和戰爭的禍害。

這場演出是清一色以老人家擔任演員的,由中英劇團邀請社區長者組織與其合辦,主要目的是拉近長者與社區之間的距離。長者在社區通常都是被忽略的一群,但通過戲劇表現,就能讓不同人接觸並了解他們的生活及內心需要,從而推動社會共融。據中英劇團的導師稱,自從長者開始學習戲劇,令他們變得開朗及有自信心,社交圈子也擴大了,生活充實又快樂。而且,他們在排練時比年輕人更用心認真,把握每個練習機會,樂意多與人溝通,抒發自己的意見。

筆者認為這樣做法才是達到以戲劇如人生的主旨,也許他們的演出沒有包含甚麼戲劇元素,也許他們的演出不如別的劇團般專業,但他們有一種最重要的元素-真誠。在社會上有太多戲劇作品裏美的成分大於愛的成分,美是技巧與專業的結合,愛卻是人生與心的結合。我不喜歡壯烈的美,壯烈的美只有力,沒有愛,也缺少了人性。我喜歡的是悲壯和蒼涼的愛,它的愛如大紅大綠的用色,是一種強烈的對比,很像人生。

我始終認為,戲劇和人生是有共通點,那是愛。

這就是我
(撰文:葉肇映)

《這就是我》是一個真實又充滿愛的演出,不但贏得了全場觀眾的熱烈掌聲,還感動了他們的内心。

《這就是我》是由一群智障人士擔綱演出。在舞台上,他們勇於表達自己:有人專心用電子琴彈出首首耳熟能詳的流行歌曲;有人畫出幅幅美輪美奐的國旗;有人數出每條巴士路綫上的車站;有小朋友教大家自製片片美味的吐司……

雖然有時候會出現一些小失誤,如忘了台詞或走位,但觀眾都懂得體諒,還給予熱烈的掌聲鼓勵他們。當他們唱聖誕歌的時候,觀眾也投入當中,一起打拍子。

儘管演出的戲劇成分比較少,但大家都看見了那些心靈美好的智障人士的真實一面——他們表演的都是自己最喜愛的東西。

《月光下》
(撰文:劉凡可)

此話劇由一群長者及青少年共同構思、創造、演繹,以一個簡單而生動的故事向觀眾傳揚家人相處之道--互相了解,家人間常因不清楚彼此的想法而產生誤解,影響感情。付出多一點關心,多一點傾訴,多一點聆聽就能建立一個美滿的家庭。

話劇的特別之處在於其參與者來自不同年齡和階層,既有長者的謹慎投入,也有青年人的勃發朝氣,不同價值觀在劇中互相交融,給予觀眾新鮮感。跨越年齡界限,長幼合作交流擦出精彩的火花,增添話劇的可觀性。

觀眾都對話劇表示欣賞及讚揚。一位內地同胞表示話劇中的演員都在說自己的故事,給人一種真實、親切的感覺;也有觀眾認為演員通過話劇的創作而對年長者有新的看法及認識,是十分難能可貴;另一位觀眾認為話劇的內容及訊息有人情味,使人感到溫暖。

社區團體戲劇教育的成果展演
(撰文:劉裕雯)

2009年12月20日假香港演藝學院的世界華人戲劇教育會議,芸集了各界的戲劇藝術愛好者及資深學者,在會議期間展開有意義的交流活動。

其中一項是「社區團體戲劇教育的成果展演」,在戲劇院舉行。四個社區團體演出了不同類型的戲劇,從而為觀眾傳遞不同訊息,帶給大家不同的啟發。

四個戲劇團體分別來自中英劇團、觀塘劇團、無國界心靈導航及卓新力量。觀眾大多是來自各界的學者,例如有來自台灣、北京和中國其他城市,當然不少得的是本地的學者,還有一些年輕人到場觀看,看來戲劇文化不再是學術上的事,年輕一輩對此也十分所關注及感興趣。

演出開始前,觀眾已準備了不少筆記,準備記錄一些演出者的心得。第一組出場的是中英劇團聯同俊毅劇社和耆康會的一群長者一起合作的戲劇。他們合作了已經有三年之多,在舞台上各人有出色的發揮。這一場戲劇是長者口述歷史劇場。顧名思義,是長者親口講述他們的歷史背景,令到觀眾更深刻的了解,從而關注更多歷史。首先是一位叫作張伯的老人家,他站在舞台的中央,自信地訴出其少年時經過的事:他曾經兩次偷渡,第一次是從陸路,第二次是從水路。第二次偷渡成功後,他在澳門找了一份工作,維持生計,當時的生活仍然未有現今的富庶,可說十分艱苦。看見這伯伯自信地站在舞台中央,向大家訴說其往事,我也對他十分佩服。接著,一群長者均三五成群在玩遊戲,希望從這一幕為觀眾帶出他們的小時候趣事,從中觀眾能夠知道舊社會的生活模式是怎樣的。最後是梁伯和梁婆婆說他們的歷史,內容是關於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日本的惡行,他們並非是為了仇恨,而是希望人們反思,不要讓歷史重演。

我以前常看的,都是年輕人演出的戲劇,這次演出題材特別,長者的演出十分生動,由他們親口講述他們的真實歷史背景一來可以讓他們抒發情感,有更多機會接觸社區,更重要的是可以喚起了公眾對於歷史的關注,從而論及社區或社會上的問題。口述歷史劇場其實是一樣不錯的演出手法,可以把真實故事直接呈現出來,容易產生共鳴,是一項值得繼續發展的演出形式。

第二齣是由觀塘劇團演出名為《我們明白了》的戲劇,主題是要表達去年五月四川地震後當地的苦況,希望人們可以繼續關注災區的事。演出是以四川及香港的家庭作背景,參與者包括不同階層的人士,如老師及學生。故事透露了年青人對於是次災難的看法,利用歌聲配合錄影帶,表現出四川災難時及災後的情況。劇中的年青人想盡一分力幫肋災區的人民逃離水深火熱的困境,可惜的是他們的力量是何其渺小,不能親身前往災區救援,從而表達出「世亂天動,人類的力量是極其渺小。」的信息,和那種無能為力的無奈之情。其實這場戲劇真的十分叫人感動,除了有音樂和舞蹈配合,還有的是用戲劇感動大家,喚起大家對於祖國的關懷,更加了解年輕人對於災難的看法,提醒大家要好好珍惜生命,愛惜身邊的人。透過戲劇可以表達到這些豐富的內容,是一個很好的方法。

接著的由無國界心靈導航的演出,他們早前舉辦了一個名為「突破心靈之旅」的四川探訪活動,此演出同樣是希望喚起人們對於四川災難的持續關懷及傳遞愛惜生命之信息。舞台上,除了播放出錄影帶展示他們在四川探訪活動的情形外,更與觀眾交流,和他們一起跳「地毯舞」,希望透過這共融遊戲,可以令觀眾有心靈的溝通,也希望他們繼續關注四川的情況。演出者是中二至中四的學生,他們的演出及熱誠,令到觀眾也開心地一起跳,聆聽他們的分享這次「心靈之旅」的體會,以實際行動去為人間添分溫暖。

最後是卓新力的《問我知否》。這些演員雖然在能力上有異於常人,卻有一股熱誠,希望透過演出發揮他們的才能,表演在觀眾面前。各演員在舞台上表現出他們自己喜歡做的事,例如打功夫、喜歡睡覺、不喜歡快高長大等等。這看來是一些簡單的演出,但能深深打動人心。他們的世界是單純的,這給觀眾一個信息:每個人也可以有自己喜歡做的事,只要敢去嘗試,懂得享受生命所帶來的光輝,每個人也可以活得很精彩。一群演員帶領觀眾跳舞,令到全場氣氛十分高漲,他們落力的演出,令到不少觀眾讚口不絕。那管這是一次簡簡單單的戲劇演出,但已經能感動到觀眾,叫他們十分感動。

當全部演出結束後,觀眾相信也有深切的體會,明白到戲劇不只是一場表演而己,也是一種傳遞信息的好方法,可以觸動人心,從而抒發出各樣感情。綜觀整晚的演出,我對於無國界心靈導航最為深刻。這個機構是自發性的組織,原來社會仍有有心人願意主動關懷祖國,當祖國遇難時,他們一定願意伸出援手,這是十分難得的。演員只是中二至中四的學生,但從他們的戲劇演出及分享,我感覺到他們滿腔熱誠,最令我欣賞他們的,是他們希望人們把關心四川的這分愛心延續下去,而非短暫的關懷,一群年輕人有這股熱誠是十分難得的。他們是未來社會的棟樑,現在他們有這一分愛心,定必能夠傳遞開去。

我回想起以前的四川的災難片段,幾乎每一段也可以感動得落淚;無國界心靈導航運用戲劇形式,喚醒大眾更加關心祖國,又培養年輕人對社會的責任感,願意在來日為社區出一分力。無國界心靈導航的義工有親子的,也有夫妻的,最小是八歲的。他們以戲劇傳遞關懷的訊息,加上熱情和熱誠,令我印象十分深刻。

這次戲劇會議,由工作坊到聽論文簡介,繼而到這場戲劇分享,均令我獲益良多。我深深明白到戲劇不只是一場表演,還傳遞不少為區、社會甚至對於祖國的信息,令不少學者可以有一個十分好的途徑繼續學術上的交流,而且可以令到戲劇藝術滲入社會各階層。希望這個戲劇會議可以繼續推廣下去,令到香港不會只說一個「石屎森林」,而是一個充滿藝術氣息的國際都會!

情濃舊街坊——《包租婆與臭男人》
(撰文:顧璜)

天主教香港教區勞工牧民中心(九龍)演出《包租婆與臭男人》一劇,表達了街坊的感情。

故事的開端,包租婆和包租公到了陳先生家和陶小姐家收租,後者因沒有錢而欠租,其他租客也是。生活困難,令他們想起以前大家像朋友一樣互相幫助的日子。時間飛快,轉眼新年到了,他們在討論如何度過。

一幕幕互相關懷照顧的情景呈現在眼前,觀眾被他們精彩的表演所吸引。事後受訪問的觀眾表示十分喜愛劇中的人物,他們把舊社會的生活面貌演得活靈活現。臺上演員也表示自己在演出時就像回到當年的生活一樣。

劇中演員均全數是中年人士。

匙孔表演——感動人心
(撰文:葉安琪)

今天抱著平常心觀賞了匙孔表演,得到的卻超出所望。四齣短劇,全都令我非常感動。

第一齣是《我們是這樣長大的》,是一部口述歷史劇,由一班公公婆婆說出他們小時候的一點一滴,他們成長的經歷。口述歷史劇對我來說非常新鮮,但印象非常深刻。從公公婆婆口中得知他們快樂的童年,打波子、玩結婚遊戲、追花轎等,已足以令他們歡天喜地。他們也有自己的辛酸史,如日本侵華時骨肉分離,逃避追捕,日日擔驚受怕… …由他們口中道出,更令人心酸,更來得真實。

第二齣短劇是《我們明白了》,背景是四川大地震這件事件。這套劇令人非常激動,仿佛我又回到兩年前大地震發生時,災民的苦況又重現眼前了。這齣話劇是想以藝術感動人心,我認為它已達到這個目標。戲劇中宣揚了愛,要人珍惜身邊人,這些訊息能夠原原本本地帶給觀眾,令我也有衝動以自己微小的力量,參與社區藝術,將正面信息帶給社會上的每一位。

接著的是由無國界心靈導航一班義工所演出的《突破心靈之旅》,亦是以汶川大地震作為背景。故事講述這一群義工到汶川幫助當地的災民,帶給他們溫暖。他們用心到四川幫助災民,令他們振作,值得尊敬,實在值得獲得全場的掌聲。雖然他們不是什麼專業演員,但用心的表演又再一次令我憶起大地震的慘況。我可以盡自己一分力量向弱勢的伸出援手嗎?

最後演出的是卓新力量的《問我知否》,是一部非常震撼的戲劇。台上或許不是每一個演員都是健全的,但他們落力演出,散發出來的感染力不比專業演員遜色。每個表演者都道出自己的心聲:愛睡覺的,想打功夫的,愛游泳的,愛耍太極的… …讓人都知道他們的心聲。或許他們是弱勢的一群,在社會上常常被忽略,但今晚他們絕對全場的焦點所在。最後他們帶動我們跳舞,所有觀眾都非常投入。大概,大家都感受到他們所付出的苦心吧!「台上十分鐘,台下十年功」,更何況是他們能力比較低的人士呢?他們所付出的汗水一定數之不盡,所以我給了他們最熱烈的掌聲。

匙孔表演的四個演出都深深打動人心,社區的藝術活動,真的能夠帶出很多正面信息予公眾,不知什麼時候又可以再一次欣賞這些有意義的戲劇呢?

卓新力量的表演充滿動感,獲得觀眾一致好評。

一眾公公婆婆雖第一次在舞台上演出,但絕無怯場,博得台下陣陣掌聲。

分享此文章!

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