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新生精神康復會

「抱擁多元文化!─社區藝術計劃2009」一共有五個社區機構參加,「新生精神康復會」是其中一個參與計劃的單位,該機構一共有約二十人參與本次計劃,而本次計劃中更設有工作坊供學員學習,更於「世界華人戲劇教育會議2009」內的匙孔表演演出,優秀的表演更獲得台下觀眾一致好評,以下就用照片及文字來回顧,學員們工作坊及匙孔演出中的一點一滴吧!請細心觀賞。

工作坊內,各位學員都十分投入於其中,氣氛相當融洽。

於「世界華人戲劇教育會議2009」中,「新生精神康復會」為觀眾們帶來了一個以童年遊戲為主題的匙孔表演,勾起了觀眾們的童年回憶,但表演的背後意義其實是鼓勵我們,縱使遇到困難、挫折但都不要氣餒,勇敢地生活下去,從而尋覓人生意義,十分勵志。以下有關該會於「世界華人戲劇教育會議2009」中時的表演實況及觀眾感想,字裡行間,充分表現著對這班演出學員的尊敬及讚賞。

劇目:擊情

一個童年遊戲,帶出日常的生活點滴.一首平淡歌曲,帶出心中的生存意義。當中的一點一滴,有多少似曾相識?有多少是遺忘了的瑣碎趣事?這就是我們的成長… 縱使跌倒過,仍能重新振翅高飛,尋覓人生意義。

本次表演以家傳戶曉的童年遊戲「狐狸先生」作主題,從而帶出精神病患者都有與正常人無異的生活。

表演過後,台下掌聲雷動,很多觀眾都非常讚賞他們的表演,並認為精神病患人士是能夠被社會所接納,以下的一篇文章是由當晚其中一位台下觀眾所撰寫的,文中指出精神病患人士其實是需要社會人士給予關心及幫助,以助他們可以融入社區。

「新生精神康復會所演出的短劇,名為《擊情》,表達了精神病患者和普通人一樣在社會上的生活點滴。首先,本劇以《狐狸先生》這個家傳戶曉的遊戲為引入,在劇中表現精神病患者也有與正常人無異的生活,如:吃飯、刷牙、買東西等。其中的歌唱環節更是令人印象深刻。這個環節中有兩首歌曲,第一首是體現他們雖有自身的病因,卻努力的求生存,充分表現出精神病患者自強不息地生活;而第二首歌曲則以多種樂器,如三角鼓、搖鼓等作表演,由此去讚美他們對生活的激情。台下觀眾聽過及看過的演出之後,都有很大的感觸,明白到精神病患者是十分需要社會人士的幫助及關心,而演員們亦表示希望透過本次的演出,從而令社會各界明白,精神病患者也需要社會人士所接納。」 觀眾有感〈普通話大使─許育東〉


機構感想

「參加此計劃的學員縱使是精神病患人士,但他們的演出卻得到了觀眾的掌聲,而且更讓社會明白到精神病患人士,同樣是需要社會上各界的尊重,希望得到同等的待遇,令他們再次產生「激情」而繼續生活下去。」

導師簡介
歐陽東:一代人公社的創社成員之一,以劇場等不同模式從事公民意識的推廣;及後發展行為藝術,參與「香港行動」、「大道 行為─行為藝術節」、「從五四到六四」等;舞台演出有「環境劇團貼實你」、「伊迪帕斯」、「由一人一故事到一代人故事」、「火鳥」等。

機構簡介
新生精神康復會:本會致力為精神病患人士爭取平等機會和全面參與,並且獲社會認同和公眾接納。

(二) 天主教香港教區教區勞工牧民中心(九龍)

「抱擁多元文化─社區藝術計劃2009」一共有五個社區單位參與,參加者更分佈於不同年齡階層,涉及層面甚廣,其中一個參與計劃之單位─「天主教香港教區教區勞工牧民中心(九龍)」,參與此計劃之計劃學員全都是中年人士,但他們在計劃中的投入程度,比年輕人更過之而無不及。以下就透過文字及照片一同來回顧,這群充滿精力的中年人於工作坊及世界華人戲劇教育會議時之精彩表演吧!

各位學員於工作坊綵排時,十分貫注.表現得一絲不苟。

「世界華人戲劇教育會議中」,學員們為我們帶來了一場精彩的表演,演出期間,台下歡笑聲不絕,但笑聲背後卻令我們想到,在這個國際大都會上,「守望相助」的精神已經是蕩然無存,人們只為功名利祿而生存,透過此次演出,希望可以喚醒人們與別人相處之間的包容及關心,重塑一個富有「人情味」的社會。

劇目:包租婆與臭男人

籠屋和板間房是60年代香港人的住屋寫照,鄰里平日吵吵鬧鬧借鹽借油幫忙睇仔女更是等閒事,歌星常伴耳邊的是許冠傑羅文Beatles...這些一一就是工友們在工作坊中回味和分享的種種,似是從前老土事,卻反照今日社會已失落的人情味。

縱使是初次作公開演出,但演員們絕不怯場,演得入木三分,台下笑聲不絕。

故事以簡單的生活軼事作主題,沒有華麗的戲服,沒有大型的道具,但憑著各個學員帶有真誠的演出,卻能令台下的觀眾們帶來了歡樂,同時亦反照出今日社會已失落的人情味。

「天主教香港教區勞工牧民中心(九龍)演出《包租婆與臭男人》一劇,表達了街坊的感情。故事的開端,包租婆和包租公到了陳先生家和陶小姐家收租,後者因沒有錢而欠租,其他租客也是。生活困難,令他們想起以前大家像朋友一樣互相幫助的日子。時間飛快,轉眼新年到了,他們在討論如何度過。一幕幕互相關懷照顧的情景呈現在眼前,觀眾被他們精彩的表演所吸引。事後受訪問的觀眾表示十分喜愛劇中的人物,他們把舊社會的生活面貌演得活靈活現。臺上演員也表示自己在演出時就像回到當年的生活一樣。」觀眾有感 〈普通話大使─顧璜〉


機構感想

“For the middle aged workers, Transformance brings plentiful room for their inner selfs to echo with other among workers. Their memories are refreshed and their bodies are again full of energies. Overall the workshop bring laughters and youngful hearts. It is amazing that through Transformance all the scripts are developed by the workers which representing their voice through their democratic participation in the workshop.”

導師簡介
梁惠敏:即興劇場及舞蹈者、行為藝術者。相信藝術能提供人反省和創建可能的平台。阿敏自1998年接觸了一人一故事劇場後,一直以民眾劇場介入不同的社群藉以呈現他她們的生活種種。近來,更熱衷於即興舞蹈和行為藝術,更發現身體與歷史的微妙,拼發出她的力量。

機構簡介
天主教香港教區教區勞工牧民中心(九龍):中心不分宗教、性別和種族服務及組織香港不同的基層勞工社群,共同爭取改善勞工的生活保障及工作尊嚴。

(三) 欣悅坊地區支援中心 (觀塘東)

在本次社區藝術計劃中,有來自社會中不同層面的團體,本次要介紹之「基督教家庭服務中心-欣悅坊地區支援中心 (觀塘東) 」便是其中之一,而參與本次計劃之學員中,全是由智障人士所組成,這班學員有不同的特點及喜好,在「世界華人戲劇教育會議2009」中充分表演出自已的所長。以下是透過文字及圖片一起回顧他們努力之成果。

學員們於工作坊中努力地排練。

於「世界華人戲劇教育會議2009」中,欣悅坊的學員透過多種樂器作表演,從而表現出他們與別不同的一面,更重要的是從而喚起社會對智障人士之關注。

劇目:這就是我

我們這個組別的學員都有不同特質和喜好,我們希望藉著這個演出,呈現他們與別不同的一面。

雖然未能清晰地表達自已思想,但他們的演出,卻獲得台下觀眾的掌聲鼓勵。

「《這就是我》是一個真實又充滿愛的演出,不但贏得了全場觀眾的熱烈掌聲,還感動了他們的内心。《這就是我》是由一群智障人士擔綱演出。在舞台上,他們勇於表達自己:有人專心用電子琴彈出首首耳熟能詳的流行歌曲;有人畫出幅幅美輪美奐的國旗;有人數出每條巴士路綫上的車站;有小朋友教大家自製片片美味的吐司……雖然有時候會出現一些小失誤,如忘了台詞或走位,但觀眾都懂得體諒,還給予熱烈的掌聲鼓勵他們。當他們唱聖誕歌的時候,觀眾也投入當中,一起打拍子。儘管演出的戲劇成分比較少,但大家都看見了那些心靈美好的智障人士的真實一面--他們表演的都是自己最喜愛的東西。」 觀眾有感 〈普通話大使─葉肇映〉

機構感想
「感謝TEFO給予學員這個機會,讓他們在「我」中,認識、肯定及發揮自己的藝術才華,並取得美好的演出經驗。我們真的能深刻體會到:藝術,無界限!」

導師簡介
李俊妮:英國倫敦密德薩斯大學美學及藝術理論碩士畢業。曾任教本地及以南亞裔學童為主之學校。曾為非常林奕華之演員;2006年代表香港到南韓參與東亞民眾戲劇導師訓練,並於南韓各地作巡迴演出;08年參與香港、孟加拉兩地合作的電視電影之演出;本年12月參演由龔志成導演之劇場作品<39步>。策劃並出版”七一”遊行刊物”我們的萬言書”(2004-2009)。亦為大埔文化歷史工作室創始成員。

機構簡介
基督教家庭服務中心:欣悅坊地區支援中心(觀塘東)─ 透過一站式服務,強化殘疾人士生活技能,協助融入社區。另為照顧者提供訓練及支援,提昇照顧能力及紓緩壓力。

(四) 香港小童群益會性向無限計劃

「抱擁多元文化─社區藝術計劃2009」的目的,是要令社會能夠接納一班於社會上處於弱勢及受到歧視的群體,以致社區共融,讓大家生活於一個和諧的環境當中,而本次計劃中其中一個參與團體─「香港小童群益會性向無限計劃」便希望社區能夠接受計劃中的學員,因參與此計劃中的學員都是一班「青年同志」,他們都希望可以透過此次活動可以令外界消除對他們之歧視,重新接納同性戀者。以下是學員們於工作坊及「世界華人戲劇教育會議2009」中的片段。

「面具」─諷刺著為掩飾自已的性取向,每天都要戴著一個「假面具」生活。

劇目:Gay心

抽籤.人生很多事情不是我們能夠選擇,或者可以選擇的是我們如何活好自己的人生,如何對待身邊的好友?面具.或者小時候你都有試過掛上面具,但如果要一生一世一直掛着這個面具,又會如何呢?破蛹.脫下面具,打開束縛,做番自己,每個人都可以選擇。

「繩索」─意味著他們的生活受到了束縛,未能嚮往現在的生活。

演出後,台下掌聲雷動,對於他們能夠於觀眾前大膽承認自已的性取向時,無一不感到他們要付出很大的勇氣去面對觀眾,甚至面對整個社會上的大眾。這次演出,對台下觀眾來說,可能是帶來了強大的震撼力,但對於計劃中的學員們來說,他們最希望是可透過「抱擁多元文化」計劃以消除世俗人對他們的歧視,重新接納他們。

「《Gay心》是由香港小童群益會「性向無限計劃」組織演出的一個短劇,由該組織人員演出,用直接卻不失藝術性的手法,向世人展示了身處在現今社會同性戀者所受到的歧視、痛苦以及訴求無門的不平等待遇。開始的一幕中,每個演員都被巧妙地設計成標籤化,讓觀眾現場感受持有「同性戀」標籤者在廣大所謂「正常人」群體中的屈辱處境以及訴求無門。接下來編劇又通過一位母親得知兒子是GAY前後表情和語氣的強烈對比,更深層次的闡述世人對同性戀者的歧視,就連親生父母都以此為恥…本劇的高潮來自接下來的一幕,劇中的主演走到觀眾席,分別用三種語言詢問觀眾:「點解你會同我握手?」、「爲什麽你會和我握手?」、「Will you shake me hands?」。 現場觀眾也被其真誠所感染,有人反問爲什麽不能握手,也有人稱他很勇敢。本劇最後以演員掙脫世俗的繩索,敢於正視自己的取向,做真正的自己,並以訴說自己作為同志的心事結尾。內容平實感人,令人反思。芸芸眾生之中,他們僅是一個小小的團體,只想得到社會的認同,但在傳統普遍價值觀根深蒂固的華人社區,提這個卑微的願望,都顯得疲弱乏力。小小的舞臺,有他們大大的夢想,總有一天,他們會找到他們的天空。」觀眾有感 <普通話大使─尹世裕>

機構感想
「抱擁多元文化是一次很獨特的探索。通過藝術的方法,讓一班同志青少年用探索自己的感受,分享自己的故事。看到年青人的分享,很感動,很有力量。」

導師簡介
賴恩慈:好戲量助理藝術總監,嶺大文化研究碩士,遊走於劇場與錄像創作。近年創作了三個不同風格的「一個女子的獨腳戲系列」之《神奇女俠》;《講女》及《講女 見紅版》。

機構簡介
香港小童群益會性向無限計劃:香港首個同志青少年及家人的服務計劃,計劃宗旨是全面支援同志青少年及家長的需要,並建立共融多元的社會。服務包括同志家長支援服務、同志成長支援、中學認識性傾向工作坊、老師社工訓練、愛滋病預防教育等。

(五) 東華三院屯門綜合服務中心

在整個「抱擁多元文化─社區藝術計劃2009」中,其中四個參與計劃的社區團體都是以來自同一群體的學員而組成的,但來自「東華三院屯門綜合服務中心」的學員則比較特別,因為是由青少件及老人家所組成的,但他們的表現並沒因為年齡的差距而出現差異,顯得十分合拍,以下就透過文字及圖片來回顧他們精彩的表演吧!

劇目:月光下

月光下,每個人都擁有屬於自己的故事及回憶,有人會滿足,有人會不甘心想重新開始,你地又想怎樣呢?想有一個點既回憶?

年青及年長一代十分投入於演出中。

此話劇由一群長者及青少年共同構思、創造、演繹,以一個簡單而生動的故事向觀眾傳揚家人相處之道--互相了解,家人間常因不清楚彼此的想法而產生誤解,影響感情。付出多一點關心,多一點傾訴,多一點聆聽就能建立一個美滿的家庭。話劇的特別之處在於其參與者來自不同年齡和階層,既有長者的謹慎投入,也有青年人的勃發朝氣,不同價值觀在劇中互相交融,給予觀眾新鮮感。跨越年齡界限,長幼合作交流擦出精彩的火花,增添話劇的可觀性。觀眾都對話劇表示欣賞及讚揚。一位內地同胞表示話劇中的演員都在說自己的故事,給人一種真實、親切的感覺;也有觀眾認為演員通過話劇的創作而對年長者有新的看法及認識,是十分難能可貴;另一位觀眾認為話劇的內容及訊息有人情味,使人感到溫暖。觀眾有感 <普通話大使─劉凡可>

機構感想
「Transformance 是一套追本溯源的藝術形式,透過這一次的工作坊與演出,青年人不但認識長者的歷史,更重新認識到自己的歷史,當中兩者不同價值觀的衝擊,讓青年與長者互相理解及發現,增進兩代人溝通。」

導師簡介
鄭鳳玲:現於「香港藝術學院」修讀「戲劇教育碩士」碩士課程。2005至2008年,乃「好戲量」助理藝術總監,專責劇場教育發展部。2007年獲香港藝術發展局獎學金赴加拿大Headline Theatre深造。曾參與多個機構舉辦的巡迴表演,並作舞蹈、形體、戲劇導師。

機構簡介
東華三院屯門綜合服務中心:於2008年2月成立,為區內青少年及居民提供一站式及多元化綜合服務,提供具創意及專業的服務,以提昇兒童、青少年及居民的生活質素、生命成長並建立關愛共融的社區。

資助

香港藝術發展局全力支持藝術表達自由,本計劃內容並不反映本局意見。

分享此文章!

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