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兩岸三地有很多戲劇教育的交流活動,分享三地實踐的方向、形式與心得。隨著「創意教育」及「全人發展」理論普及,中國內地、台灣及香港在教育政策的改革上積極發展藝術教育,同時三地的教育政策以至藝術教育也互相影響。

由於教育政策對戲劇教育發展有關鍵的影響,今年 5 月,明日藝術教育機構舉辦「兩岸三地戲劇教育交流研討會」,藉著高雄、南京與香港的學者及學校代表的分享,了解三地如何在教育政策內推行戲劇教育。以下將參照三位講者:台灣的蔡清華教授(前高雄市政府教育局局長、中山大學教育研究所教授)、中國內地的郝京華教授(南京師範大學教科院教授)和香港的梁兆棠校長(香港資助小學校長會主席、香港教育工作者聯會黃楚標學校校長)的演講,比較三地的教育政策及藝術教育的概況,共同探討華人地區戲劇教育未來發展的方向及面對的挑戰。

兩岸三地的教學制度改制

在談論藝術教育發展之前,先從最根本的教學制度說起。香港於回歸後進行教育改革,實施「3-3-4」新高中學制,與台灣及內地接軌。台灣也在 2000 年期間推行「九年一貫」,重組中小學的課程與內容。內地則因近年社會發展迅速,因社會對教育的觀念有所改變,過往重視數理科成績,現在則重視學生主動學習,全人發展。

從學制而言,兩岸三地的教學制度都是六年小學、三年初中、三年高中及四年大學課程。而課程內容上,兩岸三地中小學的學習領域實有不少相似之處,詳見此表

其中,科學範疇通常包括生物、化學、物理;社會涵蓋歷史、地理;台灣及中國內地在學習領域上的綜合活動,與香港的「課外活動」大同小異。

改革以後,老師往往要任教本科專業以外的學科,影響教學質素。由上表可見,各學科教授的不僅限於單一的專業知識,當各個學習領域的層面涉獵多個範疇的知識,可以預計老師在教學上會面對不少困難。例如蔡清華教授提到,台灣的自然和生活科技是由物理、化學、生物和地球科學構成的,但大學裏沒有自然和生活科技系,只有物理系、化學系、生物系;無論由以上其中一系畢業的老師,都要教自然和生活科技,即教導他們本科專業以外的學科,結果老師叫苦連天。

藝術教育的師資和各界支援

藝術教育同樣面對類似的教學困難。蔡教授指出,台灣學制由從前的音樂及美術(主要是視覺藝術),轉變至現時的藝術與人文科,在課程中加入表演藝術,但學校卻從來都沒有表演藝術的老師,師資不足的問題一直存在。蔡教授自己也感同身受,他分享了最初任教國中英文的時候,就要兼教美術科。這個問題近十二年來還沒有解決,台灣學校的表演藝術老師的比率仍然偏低;由於升學試不考音樂及美術,令很多學校忽略,而找其他科目老師兼課,教學質素無疑會受影響。

這個問題也引起了香港的梁兆棠校長的共鳴。梁校長一直修讀英文科及數學科,但在中學初任教職的時候,卻要兼教一竅不通的美術科。雖然他認為這是讓老師學習的好機會,但他也認同蔡教授所言,對教學質素有影響。梁校長說:「以美術科為例,任教老師不懂美術,上課只好用剪貼套裝,為學生作品評分便完事,學生沒有興趣學習,只是跟從指示,好像令美術也有標準答案似的。音樂科也一樣,學生只會唱出數首琅琅上口的歌曲,學生音樂水平可想而知。」

儘管如此,梁校長對教學支援及推動方面的發展是樂觀的。他指出以上是三十多年前的情況,在香港特區成立後,政府著意推動教育改革,情況已經改善。梁校長觀察到香港在藝術教育方面已經逐漸做到「專科專教」,而且學生發展多元化,在藝術領域的學習多樣。另外,副學士課程培養出很多這類的學生,藝術團體多如雨後春筍,也有助本地藝術教育的推展。

另一方面,梁校長強調政府支持的重要性,他說:「課程是一個很重要的指揮棒,如果政府不主力帶動這個教育改革,相信沒有可能令教育或學校校本推行。」然而,政府的支持未必能保證教改成功。台灣推行的教育改革及藝術政策十分值得香港借鑒。蔡教授回憶台灣教改的情況,提到台灣在民進黨選舉上戰勝國民黨之後,希望教育上有全新景象,可是沒有很多的準備,只有兩年的討論就執行,準備不夠充分。

蔡教授補充,對於台灣藝術方面師資不足的問題,其解決方法與香港的頗為相似,那就是學校跟藝文團體合作,聘請藝文團體培養學校的音樂和美術老師,讓他們多了解表演藝術,兼教表演藝術。推行藝術教育是需要整個社會的支持和參與的,這正是梁校長所希望香港能做到的:「全社會總動員推動人民素質,讓學生未來在推動藝術探索有進一步的發展」。

縱使蔡教授提到教改有不足之處,但是地區政府在支援藝術教育發展方面下了不少苦功,成效不容忽視。高雄市國民教育輔導團藝術與人文領域專任輔導員吳青燁補充,高雄市政府教育局建置了一個名為「高雄市藝文團體與學校交流平台(A.R.M.)」的網站1,以這個開放和免費的平台為中介,由藝團提供計劃或資源,或者學校提出需求,因應個別的要求自行配對,促成藝團與學校雙方的合作。平台的其中一個目的是「透過藝術進校園,增加學生參與藝文活動的機會,使藝術生活化,提升學生美學素養,並抒解學校排課及師資不足的困境。」而高雄市政府也會在資金上支持藝術教育計劃,包括為學校提供參與各項藝文活動優惠折扣或免費票券,也為學校及藝團提供部分經費之協助。此外,高雄市政府自 2000 年開始,舉辦一年一度的「高雄市兒童藝術教育節」,在社區不同地方舉辦多元化的藝術活動,令藝術教育不局限於教室。

中國內地課程改革和藝術教育政策方面,郝京華教授提到中小學的課程分為單科課程及綜合課程。前者是慣用的分科(例如音樂、美術),強調技能的發展;後者是綜合不同學科,包括音樂、美術、戲劇、舞蹈。然而,郝教授沒有提及師資方面如何配合,只是指出隨着教育改革,老師的教育方法也在改變。現今教育重視的是以人為本,如郝教授所言:「課程設計要考慮到孩子的需要,加上教育工作者的理想,可收事半功倍之效。」

藝術教育的理念和展望

對於藝術教育的目標定位,兩岸三地都有共通之處。郝教授闡述,內地的教育由八十年代著重學生數理科的發展、知識的傳遞,至近年關注學生全面發展,學生主動學習,簡稱「素質教育」。同時也發展以人為本的全人教育,重視創新精神。郝教授指出:「所有的教育都是以『抽象與具象融為一體』及『多種藝術形式融為一體』,組合成綜合性的單元,形成連繫。」由過去過分著重書本知識,現在由社會的角度考慮學生需要甚麼知識,由學生來選擇。

簡單而言,現階段兩岸三地的教育及課程特點是多元的,教學方式也要多樣化,教學的目標不限於技術培訓,同時重視藝術賞析、創作力及反思評價能力。以中國內地的綜合藝術教育為例,郝教授列舉其目標定位,強調的是對藝術的感知與欣賞能力、表現與創作能力、反思評價能力。這理念與香港教育改革的目標不謀而合,正如梁校長所說:「藝術不單是技術能力的問題,而是最終促進學生鑑賞和培養興趣。」

梁校長說明現在的教育改革,是希望學生得到持續的充實學習,在不同的學習領域會有一定的創意。政府提倡不同的藝術發展,讓學生最終擁有不同的學習經歷,由真實的情景中學習藝術,把學習經歷與生活聯繫。

這目標與藝術教育的理念如出一轍。梁校長強調,藝術教育提出尊重不同地區的文化,重視價值觀、態度、好奇心、個性發展和創造力。他說:「整個藝術的觀念,大家都重視多元化及多種途徑推動。不單是視覺藝術,舞蹈、電影,在整個香港生活中包含豐富。學生和家長都應了解,學習不能只完成大學的學術性課程,或者只傾向一些貌似有更多就業機會的學科,而是應該讓學童認識未來的發展。」這正是推動藝術教育的意義。

備註:「兩岸三地戲劇教育交流研討會」資料

主辦:明日藝術教育機構

日期:2012年5月2日

地點:香港浸會大學附屬學校王錦輝中小學演講廳

有關網址:http://www.mingri.org.hk/?a=doc&id=488

參考資料:

1 高雄市藝文團體與學校交流平台(A.R.M.)。網址:http://art.spec.kh.edu.tw/index.php

分享此文章!

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