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字串「Quiz 2024 ACFE CFE: Certified Fraud Examiner Marvelous Sample Exam 🥠 Search for ⮆ CFE ⮄ and obtain a free download on ➠ www.pdfvce.com 🠰 🐪CFE Actual Exam Dumps」644 搜尋結果

亞洲戲劇教育學刊 第 5 卷

2015-11-01|兒童 / 幼兒, 亞洲戲劇教育學刊, 一般戲劇, 兒童戲劇, 劇場遊戲|

編者的話:走進文化生活 羅婉芬 人種誌講求體現實踐,並且非常依賴感官認識事物。而置身情境中的研究者,便是工具。 (Conquergood,1991,頁180,斜體字為原文) 戲劇與劇場離不開要了解文化,因此跟人種誌息息相關。Raymond Williams(1983)認為戲劇能讓文化研究者明白連繫人與人之間的社會約定和習俗。Dorothy Heathcote 則呼籲戲劇老師要像個「考古學家」或「人種誌學者」,尋找戲劇行動背後的文化意涵(Wagner,1999,頁73)。因 此,戲劇與劇場教育跟人種誌一樣,都要體現實踐。人種誌學者跟戲劇從業員和研究者,必須「待在那裏」,捕捉人們的言行,或其他溝通方法,再把這些經驗和做法進行宏觀分析。 目錄 主題演講 故事、戲劇和魔法:戲劇於兒童早期教育的重要性(英文) Joe Winston 頁 11 - 26 研究 共建知識:在英國中二級運用「劇場組合教育學」教授莎劇的反思實踐個案(英文) Herlin Putri 頁 27 - 55 「改良式論壇劇場」如何幫助家長反思管教子女我經驗 黃碧瑤 頁 57...

亞洲戲劇教育學刊 第 3 卷

2012-01-01|兒童 / 幼兒, 亞洲戲劇教育學刊, 一般應用劇場理論, 戲劇治療 / 心理劇, 應用戲劇研究|

...Ho 頁 93 – 110 實行一個社群劇場計劃在藝術層面、教學層面及治療層面上會產生什麼挑戰? (英文) Tordis Landvik 頁 111 – 131 回顧與反思 戲劇治療在華人地區發展的可能性 ──從舉辦「2012兩岸三地戲劇療育 研討會與實務工作坊」的觀點出發 張曉華 Hsiao-hua Chang 頁 133 – 140 利用校本戲劇課程促進小學生的社交及情緒健康發展 Katja Joronen, Häkämies Annukka 頁...

共融劇場在學校 ── 記一次錄像播放及座談會

2010-10-05|兒童 / 幼兒, TEFO 活動報導, 青少年, 木偶藝術|

共融教育由1997年開始在香港推行,轉眼過了十三個年頭,當中究竟有何轉變?在推行時又遇上什麼困難?實在值得我們回顧反思。 香港教育劇場論壇及香港藝術學院於5月8日舉行「戲劇於共融教育之應用」錄像播放及座談會,邀得街坊小子木偶劇場統籌主任鍾銘基先生主講,與會眾分享他在過去十多年推動木偶共融劇場的所思所感。是次座談會吸引了不少教育界工作者、共融劇場工作者、殘疾人權利工作者出席參與,討論氣氛熱烈。 街坊小子木偶劇場 (The Kids on the Block) 源於美國,透過木偶劇場教導健全兒童認識殘疾人士的特殊需要。1995年,香港弱能兒童護助會及香港復康會將其引入香港,並開始在各中、小學及機構進行表演。 香港共融教育今昔 街坊小子木偶劇場統籌主任鍾銘基表示,街坊小子木偶劇場的目標有五個階段:1. 學懂人的多元性,認識彼此不同特色;2. 學懂接納差異;3. 嘗試理解和協助別人;4. 互相幫助;5. 互相欣賞。在木偶劇場引入初期,共融教育在港尚未普及,學校資源只集中於個別一兩位老師身上;而學生也不會主動認識殘疾或有學習困難的人、甚至會迴避或投訴這些同學在班上的行為舉止,但現在情況已有改善:首先,學校投入更多資源進行共融教育,甚至成立團隊去共同協作、支援老師;另外,老師也會主動教導同學間如何相處,同學也學會尊重有特殊障礙或殘疾的人。可是,在推廣共融教育時,不論老師或社福機構還是面對不少挑戰。 推廣共融教育的限制 鍾先生反映,在推動街坊小子劇場的過程中,體會到學校重視德育多於共融教育,前者分得的資源相對較多;而後者獲分配的,無論是時間抑或金錢都相對微薄。他戲言,如果把街坊小子的劇場名稱與目的換換字眼變成與德育發展有關的話,必定會受到更多學校的重視、配合和支持,可見學校方面忽略兩者之間相輔相成的關係。 此外,就街坊小子木偶劇場的經驗而言,除了演出時限受制於課堂時間之外,學生參與討論的機會很多時受到老師主宰,甚至剝削。例如:有些平時表現頑皮的學生在演後的提問時間即使獲木偶師選中發問都可能被老師帶離現場;老師甚至會欽點一些「優秀同學」發問問題,做成不平等的參與,令木偶劇場本來欲供給老師和學生互相理解的平台失效。 受制於中學繁密的課程,劇場的演後跟進活動未能深化,討論只能水過鴨背,令成效大減。席上有曾在中、小學執教的老師對此表示同意,認為在中學推展共融教育的難處在於課程受制於公開考試,彈性比小學小,有特殊學習需要的學生在中學面對的挑戰更大。當共融教室受限於「公開考試」這個障礙時,去照顧不同程度的學生就等如會「拖慢」整體教學進度。老師在這兩難之間受到很多拉扯,難於拿捏平衡點。她認為協助有特殊學習需要學生建立自信時,必須跳出這種「特殊需要」的想像框架,才可發掘他們的長處,幫助他們建立自信。 鍾先生認為木偶劇場的優勢在於運用布偶去呈現校園內殘疾或有特殊需要的學生的處境,如同一道保護牆,讓學生們盡情討論,敢於提問,說出自己心底對殘疾人士的看法,為健全和有特殊需要的學生築起一個互相認識的空間。從學生演後對木偶角色關懷的提問及持續多年寫信給木偶角色的舉動,可見以木偶劇場推動共融教育之成功。該名老師也分享她對運用木偶作教學媒介的意見,提到中小學生對布偶劇場的接受能力迥異。她套用在小學任教時的經驗,指出小學生容易受布偶故事感化;但這類推廣手法在中學的成效相對遜色。中學生會譏笑布偶為幼稚的玩意。鍾先生在推廣街坊小子劇場時也面對過這種對於戲劇形式的偏見:當他在1995年剛成立街坊小子木偶劇場後,曾聯絡相熟的中學希望提供演出機會,不過,校長因為覺得木偶戲不適合中學生看而回絕,部份與會者亦慨嘆香港社會對戲劇形式都存有等第階級之見。其實,學校是新生代接受社會化的場所,對他們影響深遠,因此,當學校對任何事物存在等第分野的時候,學生也會受制於這種思考模式和價值觀,對某些事物存有偏見和採取摒棄的態度,這種思維模式,更是阻撓推廣共融教學之關鍵所在。 共融教育 不分你我 有與會者提出由零八年起《聯合國殘疾人權利公約》在港推行,公約提倡殘疾人士只是生活形態以至學習方法各有特色,而並非生來不幸。然而,此精神與教育局在推廣共融教育時依循固有醫療角度,強調殘疾人士先天能力上的不足,必須利用醫療介入來提升他們的能力的內容互相排斥。究竟,街坊小子如何面對這兩種截然不同的觀念? 鍾先生謂木偶劇場在情節上藉劇中人物互相分享生活事實來帶出有特殊學習需要的學生如何生活、如何學習,讓觀眾認識他們的處境,從來沒有提及有特殊學習需要的人就等於有接受治療的必要。有趣的是,關心劇中人能否「康復」、引發「醫療角度」討論的往往是觀眾。因此,他們靈活地透過回應觀眾的提問來強調有特殊學習需要的同學如何學習、其他能力如何超卓的事實來作出平衡,帶出「自我欣賞」的平等訊息。 他認為共融教育最終目標是令學生找到各自的長處,建立自信,個人解難能力自然增加。這點須靠老師和家長的幫助才可達成。這並非是他只對殘疾人士或有特殊學習需要的學生所作的期望。他希望透過共融劇場使每位學生認識彼此的生活,透過學習殘疾人士面對困難的堅毅精神來學懂面對逆境,學會自己解決問題。 學校不僅是準備考試和開拓前途的地方,它更是一個培育品德修養的場所。是次討論令我們都擴闊了對共融教育的思考:這並非單純為有特殊學習需要的同學融入「健全社會」的教育模式,更重要的是讓學生能夠在多元環境下互相學習、互相欣賞、互相發掘才華。這才是共融教育的精髓所在。 備註:上述「錄像播放及座談會」資料 主題:《戲劇於共融教育之應用》 舉辦日期:2010年5月8日...

北歐藝術行政在香港!?

2010-05-20|一般應用劇場實踐, TEFO 活動報導|

從北歐看香港的藝術行政 ──記「北歐藝術行政在香港!?」座談會﹙撰文︰陳俊傑﹚ 在香港,藝術行政的經驗尚未成熟:大學不設相關學科,業界裡沒有工會或聯盟,香港藝術行政人員協會剛於2009年成立。與西方國家相比,香港的藝術發展稍為遜色,西方國家的藝術形式也較多,因而藝術行政的經驗也比較豐富。 為了讓本地藝術行政人員汲取海外的經驗,香港教育劇場論壇(TEFO)在5月15日邀請到來自挪威的Emmy Astbury擔任「北歐藝術行政在香港!?」座談會的主講嘉賓,闡述藝術行政人員的基本條件,探討北歐藝術行政的狀況,以及政府政策對藝術行政的影響。 5月中旬,Emmy Astbury以瑞典一個結合現代舞、戲劇和馬戲的藝團監製身份來港。過去,她接受長期的舞蹈藝術訓練,然後晉身舞蹈藝術家。後來轉職為舞蹈教師,工作範疇漸漸涉及行政方面,亦開始在挪威推廣舞蹈藝術。Emmy在英國獲得文化研究系的學士學位之後,展開了推廣表演藝術及馬戲劇場的工作。現在,她以自由工作的形式,在不同藝術機構擔任監製的工作。 藝術行政人員的角色 首先,Emmy總結自己的經驗,歸納出藝術行政人員的應該具備的特質:勇氣、自信、自我素質及控制資源。Emmy闡釋此四項特質:(一)勇氣:要有勇氣支持藝術家及其概念。(二)自信:承接勇氣,藝術行政人員要對自己及藝術家有信心,將抽象的概念轉化為藝術;過程中充滿問題,有信心才可以協助藝術家解決問題,完成表演。(三)自我素質:協助藝術家找到表達方式,同時顧及價值取向和觀察的理解,行政人員往往要有獨特一套的協作手法。(四)控制資源:藝術家往往難以控制資源,藝術行政人員的職責是利用有限的資源完成計劃。 藝術行政人員要對藝術家的藝術形式有興趣,又要有一定程度的認識。選擇合作的藝術家之時,也是選擇藝術形式,應謹慎考慮。另外,和藝術家合作往往不止於一次演出,應該有長遠的計劃,分析將來的需要,培育藝術家成名,協助藝術家長遠發展。 Emmy亦談到藝術行政人員的另一個角色是為藝術家擔任政治游說的工作,向政府、議會及撥款團體說出藝術家的需要。因為藝術家自己解釋並不適合,但藝術行政人員以中介人的角色說話,更有說服力,而且他們了解藝術家的工作和認識社會的狀況。 有與會者向Emmy問及挪威有否藝術行政的訓練,她表示斯德哥爾摩有大學設有藝術行政的課程,但課程不多;而不同的藝術界別有工會或聯盟(union)支援行內的藝術行政人員。 挪威的藝術行政狀況 談及藝術行政,離不開資金來源的問題。挪威、瑞典、丹麥和芬蘭稱為北歐四國,Emmy指出,北歐四國的藝術政策雖稍有不同,但是均以資助藝術家、中小學、藝術學校、藝術團體及藝術場地為主。而在挪威出生的她集中講述挪威的情況。 挪威的公共藝術資金分為國家、地區和城鎮三個層面,由官方機構為政府資助藝術家、中小學、藝術學校、藝術團體及藝術場地。現時獲長期資助的只有挪威歌劇院和挪威當代舞團。另外,挪威政府在數年前增設基金,專門資助新晉藝術家,協助他們建立知名度,效果顯著。 挪威政府曾經承諾每年將國民生產總值的百分之一,增加到公共藝術資金當中。現時,每年的公共藝術資金大約是五億五千萬歐羅,折合約是五十一億港元。 除公共資金外,挪威亦有私人或商業贊助的資金,不過只屬少數。Emmy指出,商務部嘗試結合商業和藝術,不斷尋求方法讓藝術和商業掛鉤,互惠互利。她說,藝術家與商業機構合作,不獨是挪威,而是國際藝術界趨勢。 在問答環節當中,有與會者問及挪威政府會不會偏向資助某一門藝術。Emmy說挪威政府會透過多間撥款機構(如香港的香港藝術發展局)分配公共藝術基金,因為這些撥款機構各有不同理念,因此資金不會集中在某一門藝術。 同樣地,挪威以至北歐每年舉辦很多主題、形式、規模、理念不同的藝術節,包含不同的藝術家及藝術形式,可說是五花八門。相對而言,香港只有一個藝術節,只能兼顧幾種主流的藝術,藝術形式較為狹隘。 從Emmy Astbury的講述中,與會者了解到北歐的藝術資助模式和香港相約:公共資金由政府經官方撥款機構,資助藝術家、藝術學校及藝術團體;亦有少數的私人或商業贊助。而最大的差異,在於北歐四國有多間不同理念的撥款機構,又有不同形式的藝術節,造就豐富的藝術形式。當然,豐富藝術形式的背後,是龐大的公共藝術資金。 「北歐藝術行政在香港!?」座談會【活動剪影】 「北歐藝術行政在香港!?」座談會已經在2010年5月15日假葵青劇院黑盒劇場順利舉行,吸引了三十位本地的藝人、藝術行政人員及學生出席,認識北歐國家的藝術行政人員面對的處境,並且比較香港和北歐的異同。...

戲劇提升潛在能力 ──訪問《劇場的用家》作者李俊亮及黃婉萍

2011-10-29|兒童 / 幼兒, 一般應用劇場理論, TEFO 活動報導, 青少年|

2011年10月29日,香港教育劇場論壇與國際演藝評論家協會(香港分會)合辦《劇場的用家》落場實戰版──新書發佈工作坊。工作坊結束,我們訪問了《劇場的用家》的兩位作者李俊亮及黃婉萍,了解撰寫此書的動機與期望。 (Q:香港教育劇場論壇;L:李俊亮;W:黃婉萍) Q:為何兩位會撰寫《劇場的用家》這本書? L: 我發覺自己已經教了戲劇一段長時間,累積了一些經驗,期望與其他人分享,但是舉辦一兩次工作坊不足以分享全部,示範多年經驗所得。所以我期望以出版、書本總結經驗,同時讓自己回顧過去,展望未來,探索更多戲劇教育的意念。 W:我主持過很多戲劇工作坊,接觸過很多不同行業的人士,我發現他們都有興趣將戲劇應用於工作上,但是他們對戲劇手法的認識不多;我期望這本書能夠讓這些「用家」察覺到更多戲劇手法,再視乎工作需要深入認識其中一種。 Q:你們認為演員訓練與戲劇教育活動有甚麼關係呢? L:演員訓練是自我發現的過程,可以培養或加強潛在能力,例如是想像力、節奏感及溝通技巧等,向表演者的方向邁進;而戲劇教育活動雖然路向不同,但是以同樣的手法,讓受眾發掘自己的能力。 W:演員訓練不是單純的演出技術和技巧的訓練,演員對社會的關心、對人文精神的理解更為重要。 Q:為甚麼學生要學習表演技巧呢? W:學生參與戲劇教育,學習表演技巧,目標不在於培育為演員;幫助學生自我表達(self-expression),建立自信,甚至是發聲工具,戲劇是很好的方法。我認為「享受」(enjoy)在學習過程最重要的,學生在玩樂和享受中學習,不代表敷衍了事,他們會保持投入和專注,深入地思考,探討嚴肅的議題。 L:我認為以戲劇訓練學生及培育學生成為演員,兩者都有,視乎學生如何運用戲劇,而且兩者與課堂上的探討並沒有抵觸。 最後,兩位作者均表示將多年戲劇教育的經驗「無私地」記錄在書中,每一頁也值得推介,每一頁也是精髓所在。同時,他們期望日後出版《劇場的用家 2》,將更多的戲劇手法介紹給更多的劇場用家。...

TEFO x「創不同」社會創新實驗室應用戲劇工作坊:有效的溝通

2019-07-10|長者, TEFO 活動報導, 社區劇場, 劇場遊戲|

我們每一個人總會遇上溝通上的困難,對於實驗室團隊,如何透過工作坊促成有效的溝通技巧? 「創不同」社會創新實驗室參與了TEFO 「On The Move 計劃」,邀請TEFO分別於6月5日及29日為創不同的實驗室團隊成員及街坊進行戲劇工作坊。6月5日的活動以利用戲劇促進參加者反思自己與街坊溝通的經驗為主。街市實驗室是「創不同」社會創新實驗室的其中一個項目。項目以愛秩序灣街市作為基地,由於愛秩序灣街市在社區裡漸漸失去公共街市原有的價值和該有的凝聚力,所以實驗室團隊就深入社區探訪和觀察,並和不同年齡層、身份的街坊或檔販傾談,了解不同街坊對街巿的想像和需要。在團隊當中,與街坊或檔販的溝通過程面對過困難和挑戰。 是次工作坊是希望能夠利用應用戲劇的方式,讓團隊能夠改善並促進與檔販和街坊的溝通。 我以TEFO實習生的角色參加6月5日的工作坊,在主持人的帶領下,我由初初對工作坊沒有期望到開始輕鬆投入,以至最後從工作坊找到目的和方向。戲劇工作坊與一般工作坊很不同,它不只是讓參加者坐著思考,而且讓他們能夠有一系列輕鬆互動活動和戲劇參與。 主持人先透過輕鬆互動的活動,讓參加者慢慢在空間遊走,並觀察自己內心想法。隨後,參加者慢慢用身體不同部分互相打招呼,從中領悟到每個人的表達方式和內心都很不同。 而令我印象深刻莫過於鏡子活動,參加者以二人一組互相輪流以鏡子方式模仿對方的動作。作為參加者的我,覺得當對方仔細地模仿自己的動作時,就好像一面鏡子可以看到另一個我,從而認清真正的自己。鏡子活動更能考驗雙方的信任和默契,當中會有動作不一致的時候,要慢慢互相配合和讓步,才能達致同步。主持人請參加者思考並將活動比喻作人與人之間的溝通上,其實二人溝通時都會遇到意見不一的情況,但只要嘗試了解對方,不要各持己見,作出適當的讓步,就能促成有效的溝通。 經過這些熱身活動後,主持人帶領參加者回想他們曾經與檔販溝通困難的故事,並借用論壇劇場的方式演繹。其中一個故事是關於導賞員帶領他的團友到街市參觀,而參觀其中一個檔攤時,導賞員一方面想介紹檔販給團友認識,另一方面,該檔販卻不斷慫恿他們買東西,導賞員為免阻礙導賞團的進度,只好敷衍檔販,草草了事就走,結果檔販很不滿,認為他們只參觀而不光顧,並說了一些難聽的說話,使場面變得很尷尬。在這時,我們應如何平衡他們兩方面的滿足和需要? 結局來到這裡,不單要其他參加者一起思考問題的所在,觀眾可以取代導賞員的角色,嘗試演繹另一個可行的處理手法讓演繹者重新演繹。在演繹的過程,其他參加者可以仔細地觀察當中的細節、故事角色的對話和語氣、並可以提出相對的解決方案。在主持人的邀請下,觀眾也嘗試替代演繹者,並就自己提出的方案進行演繹。我也十分好奇如果按照他們的解決方案,如果在現實中實踐會有怎樣的結局呢? 過程中,演繹檔販的演員分享,透過代入這個故事人物,他有機會去了解故事中不同人物當刻的內心和情感。 我認為利用劇場的方式可以讓參加者深入探討問題根源,透過代入角色,可以多角度分析事件人物的內心,並讓他們明白可以嘗試用另一個角度和方法去解決問題,改進溝通的技巧。...

找不到你想要的資料嗎?

咦,

你輸入的關鍵字沒有結果……

在實踐過程中,我們有時需要不斷地試驗才能成功,你不如再輸入另一個關鍵字試一試!

若果你仍未尋獲所需?

歡迎告訴我們你的需要!

感謝您的留言。已發送。
嘗試發送您的消息時出錯。請稍後再試。
Go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