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融教育由1997年開始在香港推行,轉眼過了十三個年頭,當中究竟有何轉變?在推行時又遇上什麼困難?實在值得我們回顧反思。

香港教育劇場論壇及香港藝術學院於5月8日舉行「戲劇於共融教育之應用」錄像播放及座談會,邀得街坊小子木偶劇場統籌主任鍾銘基先生主講,與會眾分享他在過去十多年推動木偶共融劇場的所思所感。是次座談會吸引了不少教育界工作者、共融劇場工作者、殘疾人權利工作者出席參與,討論氣氛熱烈。

街坊小子木偶劇場 (The Kids on the Block) 源於美國,透過木偶劇場教導健全兒童認識殘疾人士的特殊需要。1995年,香港弱能兒童護助會及香港復康會將其引入香港,並開始在各中、小學及機構進行表演。

香港共融教育今昔

街坊小子木偶劇場統籌主任鍾銘基表示,街坊小子木偶劇場的目標有五個階段:1. 學懂人的多元性,認識彼此不同特色;2. 學懂接納差異;3. 嘗試理解和協助別人;4. 互相幫助;5. 互相欣賞。在木偶劇場引入初期,共融教育在港尚未普及,學校資源只集中於個別一兩位老師身上;而學生也不會主動認識殘疾或有學習困難的人、甚至會迴避或投訴這些同學在班上的行為舉止,但現在情況已有改善:首先,學校投入更多資源進行共融教育,甚至成立團隊去共同協作、支援老師;另外,老師也會主動教導同學間如何相處,同學也學會尊重有特殊障礙或殘疾的人。可是,在推廣共融教育時,不論老師或社福機構還是面對不少挑戰。

推廣共融教育的限制

鍾先生反映,在推動街坊小子劇場的過程中,體會到學校重視德育多於共融教育,前者分得的資源相對較多;而後者獲分配的,無論是時間抑或金錢都相對微薄。他戲言,如果把街坊小子的劇場名稱與目的換換字眼變成與德育發展有關的話,必定會受到更多學校的重視、配合和支持,可見學校方面忽略兩者之間相輔相成的關係。

此外,就街坊小子木偶劇場的經驗而言,除了演出時限受制於課堂時間之外,學生參與討論的機會很多時受到老師主宰,甚至剝削。例如:有些平時表現頑皮的學生在演後的提問時間即使獲木偶師選中發問都可能被老師帶離現場;老師甚至會欽點一些「優秀同學」發問問題,做成不平等的參與,令木偶劇場本來欲供給老師和學生互相理解的平台失效。

受制於中學繁密的課程,劇場的演後跟進活動未能深化,討論只能水過鴨背,令成效大減。席上有曾在中、小學執教的老師對此表示同意,認為在中學推展共融教育的難處在於課程受制於公開考試,彈性比小學小,有特殊學習需要的學生在中學面對的挑戰更大。當共融教室受限於「公開考試」這個障礙時,去照顧不同程度的學生就等如會「拖慢」整體教學進度。老師在這兩難之間受到很多拉扯,難於拿捏平衡點。她認為協助有特殊學習需要學生建立自信時,必須跳出這種「特殊需要」的想像框架,才可發掘他們的長處,幫助他們建立自信。

鍾先生認為木偶劇場的優勢在於運用布偶去呈現校園內殘疾或有特殊需要的學生的處境,如同一道保護牆,讓學生們盡情討論,敢於提問,說出自己心底對殘疾人士的看法,為健全和有特殊需要的學生築起一個互相認識的空間。從學生演後對木偶角色關懷的提問及持續多年寫信給木偶角色的舉動,可見以木偶劇場推動共融教育之成功。該名老師也分享她對運用木偶作教學媒介的意見,提到中小學生對布偶劇場的接受能力迥異。她套用在小學任教時的經驗,指出小學生容易受布偶故事感化;但這類推廣手法在中學的成效相對遜色。中學生會譏笑布偶為幼稚的玩意。鍾先生在推廣街坊小子劇場時也面對過這種對於戲劇形式的偏見:當他在1995年剛成立街坊小子木偶劇場後,曾聯絡相熟的中學希望提供演出機會,不過,校長因為覺得木偶戲不適合中學生看而回絕,部份與會者亦慨嘆香港社會對戲劇形式都存有等第階級之見。其實,學校是新生代接受社會化的場所,對他們影響深遠,因此,當學校對任何事物存在等第分野的時候,學生也會受制於這種思考模式和價值觀,對某些事物存有偏見和採取摒棄的態度,這種思維模式,更是阻撓推廣共融教學之關鍵所在。

共融教育 不分你我

有與會者提出由零八年起《聯合國殘疾人權利公約》在港推行,公約提倡殘疾人士只是生活形態以至學習方法各有特色,而並非生來不幸。然而,此精神與教育局在推廣共融教育時依循固有醫療角度,強調殘疾人士先天能力上的不足,必須利用醫療介入來提升他們的能力的內容互相排斥。究竟,街坊小子如何面對這兩種截然不同的觀念?

鍾先生謂木偶劇場在情節上藉劇中人物互相分享生活事實來帶出有特殊學習需要的學生如何生活、如何學習,讓觀眾認識他們的處境,從來沒有提及有特殊學習需要的人就等於有接受治療的必要。有趣的是,關心劇中人能否「康復」、引發「醫療角度」討論的往往是觀眾。因此,他們靈活地透過回應觀眾的提問來強調有特殊學習需要的同學如何學習、其他能力如何超卓的事實來作出平衡,帶出「自我欣賞」的平等訊息。

他認為共融教育最終目標是令學生找到各自的長處,建立自信,個人解難能力自然增加。這點須靠老師和家長的幫助才可達成。這並非是他只對殘疾人士或有特殊學習需要的學生所作的期望。他希望透過共融劇場使每位學生認識彼此的生活,透過學習殘疾人士面對困難的堅毅精神來學懂面對逆境,學會自己解決問題。

學校不僅是準備考試和開拓前途的地方,它更是一個培育品德修養的場所。是次討論令我們都擴闊了對共融教育的思考:這並非單純為有特殊學習需要的同學融入「健全社會」的教育模式,更重要的是讓學生能夠在多元環境下互相學習、互相欣賞、互相發掘才華。這才是共融教育的精髓所在。

備註:上述「錄像播放及座談會」資料

主題:《戲劇於共融教育之應用》

舉辦日期:2010年5月8日

地點:香港英皇道979號太古坊和域大廈東翼14樓香港藝術發展局活動室

主講嘉賓:街坊小子木偶劇場統籌主任 鍾銘基先生

主持及統籌:中英劇團教育及外展經理 張潔盈女士

按此看活動剪影

分享此文章!

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