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r search query "1Y0-204試験の準備方法 | 真実的な1Y0-204 ソフトウエア試験 | 認定するCitrix Virtual Apps and Desktops 7 Administration 基礎訓練 🌗 { www.goshiken.com }を開き、“ 1Y0-204 ”を入力して、無料でダウンロードしてください1Y0-204日本語版対応参考書" has 573 page results

兒童戲劇賞析及劇評工作坊

2016-08-22|

近年香港兒童戲劇發展蓬勃,孕育了很多不同類型與形式的演出和兒童劇團,但怎樣才是「好」的兒童戲劇?這些作品會具備甚麼元素?   為了進一步加強觀眾賞析和評鑑兒童戲劇的能力,同時提升相關評論書寫的質與量,香港教育劇場論壇與國際演藝評論家協會(香港分會)合辦為期兩天的深度工作坊,特別從台灣邀請兒童戲劇賞析活動的資深工作者謝鴻文先生首度來港,擔任導師,從詮釋「兒童」、「戲劇」、「批評」三個主題的觀念認知,培養參加者的多維度思考。   導師特別從台灣精選幾齣不同類型和主題的兒童戲劇作品與參加者分享,透過即場欣賞、交流討論和實踐書寫,提升參加者對兒童戲劇的賞析與評鑑的能力。工作坊特別適合老師、兒童戲劇創作人、戲劇教育工作者和對兒童戲劇評論書寫有興趣人士參與。優秀文章有機會在網上或其他平台正式發表。 日期:2016 年 8 月 20日及 21 日(六,日) 時間:10am-1pm 及 2pm-5pm 地點:Loft Stage Studio 807 地址:九龍鑽石山彩虹道202-204號華懋工業大廈 8 樓 導師:謝鴻文先生(台灣) 對象:老師、兒童戲劇創作人、戲劇教育工作者和對兒童戲劇評論書寫有興趣人士 名額:12人 費用: $800 早鳥優惠 (7 月...

《聽說大埔》2023-24 論壇劇場工作坊學員總結演出《窄屋之光》【網上場刊】

2024-03-16|TEFO 活動報導, 論壇劇場, 社區劇場|

《聽說大埔》2023-24 應用劇場@社區藝術月 論壇劇場工作坊學員總結演出 《窄屋之光》 2023年3月16日﹙星期六﹚ 第一場 2:00 p.m. |第二場 7:30 p.m. 2023年3月17日﹙星期日﹚ 第三場 2:00 p.m. |第四場 7:30 p.m. 大埔藝術中心黑盒 《聽說大埔》應用劇場@社區藝術月 《聽說大埔》計劃已於大埔紮根兩年,致力於區內展示應用劇場來探索個人與社區故事如何訴說、傾聽、展現、詮釋,鼓勵大眾透過社區藝術手法連結其他人共同進行「社區聽說」,營造社區分享文化。第三年的《聽說大埔》,我們繼續以應用劇場推廣「如何聽、怎樣說」的理念,進一步將社區藝術帶入大眾日常生活的小社區,建立更深刻的連結。 來到本年度計劃尾聲,我們集結學員的成果展演,以及過往學員演出、專業劇團演出、實踐分享講座和體驗工作坊等,策劃「應用劇場@社區藝術月」,讓大埔街坊感受濃厚的社區藝術氣氛,以藝術連結彼此,進一步感受「聽說文化」! 聽說大埔 Facebook|聽說大埔 Instagram|十八有藝 Facebook|十八有藝 Instagram 《窄屋之光》 《聽說大埔》2023-2024論壇劇場工作坊的學員,將以論壇劇場,與大家一同探討有關貧窮和青少年精神健康的議題,究竟面對貧窮、處於貧窮,青少年該如何自處?他們又正在面對何等的壓力?我們又可以做些甚麼?讓我們一同於行動中展開對話吧! 注意事項...

劇場遊戲是⋯⋯

2021-06-30|從身體感受生活|譚文晶, 劇場遊戲|

TEFO 最近的「劇場遊戲博物館」於虛擬世界開幕,在製作過程中,我們就著「劇場遊戲」進行了不少深入思考。未來一連幾篇文章,分享一下我對劇場遊戲的反思。 「劇場遊戲」是什麼?與「遊戲」又有什麼分別?有時候,所謂的「劇場遊戲」其實也是在玩一些社工也會帶或小朋友會玩的集體遊戲,例如「解手」、「紅綠燈過馬路要小心」。劇場工作者有什麼資格來斷定這些經典遊戲為「劇場遊戲」呢? 於我而言,所謂的「劇場遊戲」並不是玩什麼,而是為什麼而玩。劇場遊戲本來是為演員而設。導演為了培訓演員演戲相關的技巧,所以以遊戲的方式去培訓演員。例如我在學習默劇時,老師經常與我們玩「紅綠燈(Grandma’s footstep)」,遊戲過程中訓練我們的機動性、覺察和控制自己的身體、呼吸和節奏。 我本來是一個很怕玩集體遊戲的人,因為零運動細胞的我很怕追逐,又很擔心遊戲輸後要被罰。但我在學習戲劇時,過程中玩的劇場遊戲令我覺得很自在。雖然知道導演/老師在訓練的是演戲技巧,而我在過程中享受的完全不是演戲技巧的提升,而是遊戲過程對自己身體與內在的探索和覺察。在戲劇學校學習時,老師很少強調遊戲的勝負,而是在過程中不斷引導和挑戰我去覺察自己的身體、留意內在的情感和對自己批判的聲音。遊戲的勝負漸漸變得不重要,每一次遊戲時對身體覺察多了一點點,對自己來說也是小勝。 已故巴西民眾劇場導演奧古斯都.波瓦(Augusto Boal) 寫了一本書名為「給演員與非演員的劇場遊戲(Games for actors and non-actors)」。書中強調劇場遊戲不只適用於演員,更適用於非演員。他將劇場遊戲分成五大類,包括觸感、聲音、開發不同感官、視覺專注及感觀記憶。很明顯,這些種類,並不是演員獨有的技能,而是每一個人都有的能力。波瓦強調,玩這些遊戲的過程是拋棄(unlearn) 對自己身體的既有習慣,重新建立自己與肌肉、身體、甚至是內在的關係。 我們在成長過程中,用了不同的方法學習走路、寫字、呼吸、說話、思考,「劇場遊戲」引導我們用一個新的處境和角度重新審視自己的身體、感官與內在。所以我覺得重點不是「劇場遊戲」在玩什麼遊戲,而是「為了什麼而玩」。 而你覺得「劇場遊戲」是什麼?不妨在FB 留言分享交流一下,豐富我們對「劇場遊戲」的理解丫! ———————————— 參觀「劇場遊戲博物館」﹕http://www.theatregamemuseum.tefo.hk/ TEFO 有一個劇場遊戲的影片講解「紅綠燈過馬路要小心」,可參考﹕ 更多關於「劇場遊戲」的影片﹕...

想像力都有得練?!

2018-07-06|從身體感受生活|譚文晶|

...在劇場中的參與而呈現於眼前。劇場台上呈現的改變,又如何影響著現實世界?想像力與形而上的世界,在劇場的轉化過程又擔當了什麼角色? 本文嘗試拋磚引玉,借用Chekhov對於想像力的理解和信念,希望引起更多應用劇場工作者討論和思考「想像力」這個課題。另外,又從形而上和靈性世界的角度反思應用劇場的轉化潛能。 延伸閱讀﹕ Chamberlain, F. (2003) Michael Chekhov. Routledge. Chekhov, M. (2002). “Imagination and Incorporation of Images”. To The Actor (pp. 21-34). Abingdon, Britain: Routledge. Michael Chekhov Studio London: www.michaelchekhovstudio.org.uk...

「北京戲劇教育交流團 2016 分享會」活動情況

2016-07-04|TEFO 活動報導|

分享會於6月29日晚上7時30分舉行,共有14位朋友參加。TEFO執行總監歐怡雯首先簡述了北京應用戲劇的發展現況作開場。團友們亦分享了對「抓馬寶貝」、「地丁花劇社」、「啟明幼稚園」及「動動鞋子兒童劇團」的看法及參觀後感。其中,團友Kelvin更以自身經歷比較了兩地兒童劇團的分展方向、理念及營運模式。最後,怡雯以「北京師範大學實驗小學」的分享作總結。 以下是 3 段在分享會放出的片段: 1. 抓馬寶貝成立與初期發展: 2. 地丁花劇社 - 戲劇為手法的意念萌芽 3. 啟明幼稚園 - 兒童音樂劇的價值 分享會的完整紀錄將會在稍後上載到 TEFO 的 Youtube Channel,有興趣的朋友可以登入 www.youtube.com/tefohk 收看。...

一人分飾N角—我對演教員有話想說……(上)

2023-03-20|一般應用劇場實踐, 草莓一隅|草莓田, 教育劇場|

當我完成草莓田《骨籠》[1](Bonecage)的演出後,思緒其實是混亂的,歷經兩年,這個演出終於暫告一段落,在心思疲憊之際,我還是希望記錄這次作為演教員的體驗和經歷。演教員是什麼?簡單來說就是集演員跟教師於一身,既要能夠表演,又需要引導或者帶領參與者討論問題,演出前期更需要做資料搜集的工作,所以對於演教員的身份,我有話想說…… 初次參與教育劇場(Theatre-in-Education,後文均簡稱TIE,台灣稱為教習劇場)的演出,是2018年在台灣讀碩士的時候,許瑞芳老師帶領修讀課程的學生,結合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挑戰者們:解嚴30週年特展」,編創教育劇場《遲來的家書》以探討歷史議題。剛接觸這類應用劇場形式的我,曾疑惑參與者是否能投入當中並進行思考,因為教育劇場跟一般演出不同的地方,是演到某個段落就需要暫停並進行討論,而演員就會變換身份,共同帶領教案或進入組內幫忙;參與者也不止是觀眾,他們還會成為戲的一部分,按照自己的經歷代入角色的處境進行思考或分享想法。這次的經驗讓我感受到參與者跟演教員的關係很緊密,印象深刻是論壇的部分,參與者代入女兒的角色跟母親對話,鼓勵母親共同面對歷史帶給他們的創傷,最後還給予母親深深的擁抱;明明是初次見面,大家卻能建立了互信的關係,我們也可以近距離聆聽到參與者的想法。 帶著讀書時期的經驗跟好奇,回澳後有機會參與《骨籠》(以下將以《骨籠1》代表2020年版《骨籠》,《骨籠2》代表2022年版《骨籠》)的演出,我是很興奮的。《骨籠》選自Geoff Gillham的劇本集,起初我以為有紮實的劇本,有計劃發起人盧惠儀、導演黃栢豪、顧問歐怡雯的帶領,加上是重演劇目,這次擔任演教員應該是相對輕鬆的事?卻發現自己想得太簡單了,先不討論排戲的部分,前期的籌備需要研習、讀書、蒐集資料、個人經驗投放、教案的討論跟議題的反思等等,加上在covid-19的參與下,我們延期演出,歷時兩年,《骨籠2》在2022年9月完成十場演出。 不斷提問跟修正,是演教員的必經過程 在製作《骨籠2》前,大家希望先檢視前一版的教案,分享當時的經驗以及發現;由於教育劇場需要了解參與者的背景或需求再設計教案,討論的題材越貼近他們的生活,才能引發他們有表達想法的慾望。《骨籠1》想要探討的議題是「安全」,當時的對象是高中生,而《骨籠2》會以定點演出,對象也會變成公開報名的觀眾,所以教案是必須要修改的。《骨籠2》最終以「如何看待自主?」為主軸進行探討,我們曾以「如何成為自己的主人?」作中心問題,記得我們當中有人提問,「我們一定要當主人嗎?其實我不喜歡做話事者。」大家瞬間被點醒,原來我們的主題有預設立場,討論的範圍就變窄了,於是我們繼續探索可能性,透過討論發展出支線問題。「自主到底包含什麼?得到什麼才能夠稱為自主?自主跟自由有什麼不同?」等等。 記得在試演[2]的時候,我們總會輪流帶領活動,最後同伴會給予意見或分享被帶領的經驗,例如帶領會否很主觀或強勢?討論有沒有走偏等,直到演出開始,我們都在不斷提問跟被提問,以確定彼此在同一個頻道上。每次的建議或修正,都是演教員需要學習的。我常說《骨籠》的合作模式很奢侈,團隊用兩年的時間,從找出核心、討論議題到教案的流程,戲劇的排練,都是全部人一起參與的過程;《骨籠》對我來說不只是一個工作,每次見面時的check-in對我來說尤其重要,因為我是新加入的成員,而在check-in時,大家都會輪流說出自己當下的心情或是最近遇到的狀況,這有助我更了解成員們在現實生活中的經歷,加深對彼此的認識及團隊的凝聚感,大家也在無形中了解彼此的個性跟想法。 照片提供:草莓田藝術教育工作室 劇照拍攝:陳世平 本文是作者參與草莓田藝術教育工作室主辦、澳門文化發展基金資助的「演教員創作培訓2022」及「教育劇場推廣計劃2022-《骨籠》」後的實踐反思記錄。 [1] 由於本文主要書寫我的演教員經歷,故不會有太多篇幅在《骨籠》的劇情描述。詳細可參閱《劇場.閱讀》2021年5月Vol 013.Issue 51.學習場《澳門教育劇場的在地經驗—以「草莓田」《骨籠》的實踐為例》一文,我當時以局外人身份去採訪計劃發起人盧惠儀及導演黃栢豪,了解他們在實踐時的情況或挑戰。另外,草莓田《骨籠》宣傳也可參閱以下連結:https://www.facebook.com/strawberryfields.arts/posts/pfbid02fiMMHMJzuPHnpoVLYG8zee6TnMbu4dwtSv1q6cYYQzzas2wfaFWsSbrrjFmBTNZVl [2] 試演場是在正式表演前,先邀請不同的觀眾參與,看看教案的可行性,並從中找出盲點並進行修改。 由於疫情影響,團隊與顧問歐怡雯以視像會議檢視進度。 透過對劇中物件的詮釋,進而連結主題的探討。...

Did you find what you were looking for?

Hmm…

The query you just searched for has no results…

Sometimes we have to try different methods in our process in order to find what we’re looking for, try another query!

Let us know what you’re looking for!

If you can’t find what you’re looking for on our website, we’d love to know what journey you went through to get here, and we hope we can update our website to better suit your needs.

Thanks for your message. Has been sent.
There was an error while trying to send your message. Please try again later.
Go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