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說大埔,聽——我們如何去聽? 〉

《聽說大埔》計劃已於大埔推行第三年,早兩年的計劃,我們提供「一人一故事劇場」工作坊,以應用劇場手法,鼓勵大家聆聽別人、表達自己,透過藝術手法促進溝通,連繫彼此。

▸ 劇場作為一個練習場,體現平日在溝通中被忽視的核心價值

那為甚麼是一人一故事劇場?這個場域中的溝通有何不同?「一人一故事劇場不單止是聽故事、演故事,更是在工作坊或者演出的過程中,體現這種劇場的核心價值,例如︰非批判 (Non-judgmental)、同理 (Empathy)、共融性 (Inclusiveness) 、多元性 (Diversity) 等。這些價值在日常的、一般的溝通中很容易被忽略。」—— 《聽說大埔II》一人一故事劇場工作坊導師 KiKi 分享。一人一故事劇場,除了提供一個結構、儀式好讓大家有契機去說自己的故事、經歷和感受,讓不同的故事在此被盛載和沉澱,更重要的是在這個「聽」、「說」的過程中,讓大家感受在溝通中被忽略的核心價值,不帶批判、同理和尊重彼此。KiKi亦分享︰「一人一故事劇場就是一個練習場,讓大家獲得更多尊重與被尊重的『經驗值』,讓人發現自己擁有這些能力,無論何時何地,我們也可以選擇以另一種方式與人連結。」

▸ 拼湊完整的社區回憶,同理他人的處境和感受

那麼故事在社區中流動,聽說在坊間發生,又是一個甚麼樣的經驗?《聽說大埔II》一人一故事劇場工作坊阿心分享︰「於社區演出的時候,聽到街坊分享的社區經驗我都有經歷過的時候,會產生共嗚;而當街坊分享新的經驗時,亦好像完整了我對這個社區的認知和回憶。」這就好像是故事和故事之間的溝通和對話,好讓我們對彼此的生活經驗產生共嗚,對這個共同身處的社區多一份連繫。「在演繹分享者的故事時,會看到一些生活經驗的影子,讓我去回憶自己和家人的相處,亦會透過其他演員的演繹,對於當時的場景、相處、對話多一份理解。」重現故事,就好像提供了一個「電視機」,讓我們去重新審視和回憶自己的生活經驗,多角度地看我們的生活、人與人之間的相處,透過這樣更加明白身邊的人的想法,同理彼此。

▸ 毋須急於回應︰讓故事在此流動、沉澱

面對急速的城市步伐,我們可能都很習慣要很快的回應,回應身邊的人,回應社會,回應世界。那麼,我們還有空間回應自己的生活嗎?回應自己的生活,即是讓自己和日常發生的種種對話,去看看自己的心底裡的感受、聆聽自己心底裏的聲音。在一人一故事劇場當中,我們並不是要一個「即時的」溝通和對話,而是在故事中感受和發現,毋須急於回應,讓故事在此流動、沉澱。

分享此文章!

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