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學校戲劇節的主評判之一,接觸過不少帶戲劇的老師,他們常常提及搞戲最頭痛的兩個問題:一、怎樣幫助學生投入角色?二、沒有適合學生演出的劇本怎辦?
其實有些常用的戲劇教育手法,可以派上用場。
例一:藉「即興演出」深化對角色的理解
《埃及王子》中有兩個對法老陽奉陰違的臣子角色,兩位中四學生感到很難掌握。於是我請所有同學幫忙,分組演繹一件劇本以外的事件,展現法老曾使臣子非常不滿的事情。演罷,臣子站到法老兩旁,擺出一個「定格形象」,表達他們的不滿,並說出當下的心底話;結果,二人的牢騷越來越多……當他們帶著那份感覺排演原來那場戲,說著恭維話時的情感便變得很不一樣。
這個做法,與單單告訴演員:「你要演得奸些!」「想像這是你最憎恨的人」等……分別在於前者著重體驗,後者只靠語言激發想像。對演員來說,曾經身體力行演繹過的,是更有力的「角色參考資料」。
要幫助演員深入了解角色,手法可以層出不窮,除以上例子,也可以請他們為角色設計一件珍貴的物件,畫一幅過去的照片,寫一篇日記或信件等。關鍵是,這些東西或片段必須對角色具有重要性,一些太籠統的東西如星座、喜歡的顏色或生果等雞毛蒜皮事,有時很難誘發什麼深刻的聯想。
例二:藉「過程戲劇」創作劇本
「電腦中樞教育系統今期的課業,是要我到地球來了解什麼是『學校』。我覺得你們這所村校很特別,便來找你們做訪問。其實在學校讀書是怎樣的?我就從來沒試過。」
就此,同學七嘴八舌地告訴這個由「教師入戲」扮演的外星人,其心目中的「學校」是什麼一回事,村校生活的苦樂,深圳學生跨境上學的情況,以至政府為何要陸續關閉收生不足的村校等。這段談話內容,後來成為《開心在坪洋》一劇的素材,再經由其他「過程戲劇」手法發展成完整劇本。
與其為找不到劇本而苦惱,或因此而要老師孤獨地「閉關練功」,何不考慮邀請學生共同參與編劇?善用孩子澎湃的創意,不僅令作品內容更豐碩,學生的投入感也會更強呢!
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