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年來接觸不少「特殊」同學,他們讓我明白到每個人的獨一無二。日本人以「障害者」三字來形容有特殊需要的朋友。這三字既「中性」,又能道出他們面對的困境。不同「障害」程度的朋友,都有他們獨特的溝通方法。只要細看他們的藝術作品,你會發現他們常有驚人的看法。

戲劇不單是娛樂、表演;同時也是教育和治療的工具。透過戲劇的模式,讓參加者舒解不快的情緒,辨認「希望」的出口。它運用語言、身體;文字、視像、音樂、布偶、燈光和佈景來呈現意念。因此,非常適合多元障害者應用;同時也可引用到「特殊教育」中。

歐美的戲劇訓練還加入大量的遊戲﹙如: Keith Johnstone、Viola Spolin等﹚。這些訓練也正是「人」的基本訓練如聲音控制、語言運用、身體運用、空間感的培養、多感官訓練;以及觀察、記憶、想像、冒險、創造……等。

透過好玩又刺激的遊戲,參與者互相觀察、合作,學習成長。曾有組員三年來從不參與任何活動,只當觀察者。在第三年學期完結前,他竟然自己舉手要當主角。那一刻,我和負責的老師既驚且喜。無論是否有「障害」的學生都希望得到別人的欣賞、支持、鼓勵。所以在課堂內,最好讓學生自由、自決、自願地選擇參與活動。只有「自願」參與,才會得到成長!

有障害的同學喜歡站在舞台表演。只要按他們的能力,編排合適的片段或劇本,給予清楚的指示和充足的時間,他們定能表現出色。不論是「特殊與非特殊教育」,「時間和空間」是非常重要的元素。課堂的主持人,就是課室的靈魂!有障害的學生雖不能表達自如,但他們能清楚地看到、聽到、感應得到。因此教者的態度十分重要。每次我踏進校門,便能感到那份「校味」;再看學生的表現,等同看到課堂的靈魂。因此,我常問︰

. 到底教者是享受與同學相處的時間,還是只享受「教」的特權?

. 課堂主題是什麼?

. 教者能否看到同學的需要?他們的需要是什麼?

. 那部分缺少了? 然後以何種手法,引領班內的每一位同學學習?

. 我是否不帶歧視眼光,不偏不倚地接受每位同學的看法?

. 我有什麼做得不足,以致同學跟不上?

藝術創作與教授學科是兩套不同的技巧。教授藝術的老師既要明白該藝術範疇,同時也需要懂得有關的教學技巧如有效的管理課室、處理同學的情緒……等,所以跟校內老師合作,最是得益不淺!

分享此文章!

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