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發展起源

教育劇場(Theatre-in-Education ,TIE)於六十年代中期於英國興起,理念是來自德國戲劇家布萊希特的「史詩劇場」及「教育劇」的形式及精神。布氏主張以「陌生化效果」作為手段,讓觀眾從劇情中抽離,將他們提升為參與者,由被動的狀態轉變為主動思考並對舞台上發生的事情進行批判。教育劇場就是一班受布氏影響的戲劇實踐者,以劇場作為教育媒介,為參與者進行較為另類而有趣味的教育活動。

二、形式與目標

教育劇場的目標與形式主要有以下幾點:

  • 讓參與者透過劇場經驗學習有關社會及歷史等富爭議性的課題。
  • 鼓勵參與者透過角色扮演參與演出,而不是坐著做一個欣賞演出的觀眾。
  • 在受過專業舞台訓練的演教員(Actor/teacher)的引導下,參與者可以在戲劇進行期間與角色互動。
  • 以一個班級或團體為演出對象,人數在二十至四十人之間。
  • 統稱教育劇場節目(TIE programme),包括前置和後置作業、藝團造訪及事後評估等。

三、本地案例

過往,本團策動了多個教育劇場節目,我們將學校禮堂變成劇場來展現戲劇情景,例如有集中營、月球、法庭、研究所、凶案現場等,帶領學生入戲成為新移民、太空人、國民、科學家、偵探等,探討不同的課題。今年,有幸又得到優質教育基金撥款,舉辦「鴉片戰爭」這個教育劇場節目,以我國歷史事件為戲劇文本,提高小學生的國民意識。在活動中,學生會與林則徐會晤,還與道光皇帝討論誰應為鴉片戰爭的戰敗負上責任。計劃期間,有教師回應這種劇場形式幫助了某些自閉症學童,戲劇故事更開啟了他們的心窗;亦有校長對活動提出高度的評價,並期待下一次計劃來臨,而且要率先報名。是啊!教育劇場的活動,往往都能吸引校長和主任參與,他們亦扮演過研究所所長、探長及政府官員等角色,與學生一起投入戲劇世界裡。

教育劇場就是為了建立一個更理想和互動的學習空間予學生,我們希望有更多學校支持這種以劇場為主的教學活動。

分享此文章!

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