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校園戲劇巡演重建澳門人身份認同?—— 澳門應用劇場協會講座之一
澳門戲劇界過去逾20年,致力把戲劇帶入校園,讓學生以另類形式認識澳門,反思生活。澳門應用劇場協會去年11月舉行「戲劇如何在學校與社區、劇場之間『活』用?」系列講座。第一場講座中,澳門三個藝團:夢劇社、足跡和草莓田,分享他們到校園戲劇巡演的經驗。
三個藝團雖然演出內容、對象不同,但目標相近,希望透過巡演讓新一代學子更了解澳門歷史,同時透過戲劇反思自身和社會。不過,業界也面對資源不足的問題,令有心人裹足不前。
夢劇社《故事小販》 卡通車木偶劇細數澳門故事
夢劇社2020年參與文化局「內港氹仔深度遊」計劃, 在內港區及氹仔區演繹澳門故事。理事長陳嘉宜以澳門本地流傳已久的故事為藍本,創作《故事小販》戲劇系列。
夢劇社製作一部放置木偶的卡通車,以木偶劇的演繹澳門歷史。卡通車不僅流動性強,還能重覆使用。陳嘉宜說:「起初我們就希望這個演出不只是做一次,不只是做一個系列,亦不是一至兩個星期就完了。」
夢劇社後來受到博企和博物館邀請演出,又與多間社福機構合作,令卡通車由旅遊區駛到民生區。至2023年,夢劇社主動與多間學校聯絡。不少老師認為演出適合小學和幼稚園學生觀賞,例如劇中分享了葡式美食的典故後,老師就能在課堂上延伸教學。
望傳承澳門故事 令新一代非透過網絡認識澳門
陳嘉宜說很多學校沒有系統地教授澳門歷史知識:「小朋友知道甚麼是大三巴,但不知道為甚麼它會在這裡。他們知道媽閣廟就是在媽閣,知道坐多少號巴士就可以去到,可能知道可以上香⋯⋯但媽祖是誰呢?」
陳嘉宜感嘆年輕一代不太了解澳門歷史底蘊:「中學生面對的網絡衝擊很大,他們對澳門的認知是來自外地,例如是『刷抖音』。如果連我們都不去說,可能他們永遠就只會用外地人的目光去看澳門。」足跡遍校園 巡演二十載澳門藝團足跡約20年前,開展澳門校園巡迴演出,起初主要對象是中學和高小學生。理事長盧頌寧當時抱有一個疑問:為何巡演集中在中學和高小?原來當時不少澳門演員表示很怕小孩子,幼稚園老師出身的盧頌寧笑言自己「免疫」了,於是足跡就把校園巡演的對象變成幼高班至小學三年級,到近年再因應學生的吸收和理解能力,把級別擴闊至幼低年級,甚至足跡遍及特殊學校。
累積多年經驗,足跡的演出可說是「度身訂造」——每次演出大概30至40分鐘,因為大部分學校每節課時為40分鐘,足跡到一個班房表演完便到下一個班房準備。每個班別的人數約為30至45人,足跡參考後決定每場觀眾約為45至60人,即一至兩個班別。盧頌寧說:「我們試過演給200人,就發覺那不是適合我們。我們希望每個小朋友都是眼睛看到(表演者),知道演出裏發生甚麼事,所以我們都是堅持小班去演出。」
堅持回收物料製戲偶 角色「牛牛」成生招牌
2008年,足跡參與牛房倉庫一個計劃時,創作了乳牛角色「牛牛」,與牛房互相呼應。藝團之後帶着作品到彼岸的台灣,年復一年回到同一所學校演出。儘管學生不記得演員,但「牛牛」卻深印腦海,於是足跡之後一直以「牛牛」為圓心創作故事。
足跡多年來堅持以回收物料製作戲偶,盧頌寧認為道具的設計本身也是一種隱性教育和美學的培養。他們在台灣的演後時間十分充裕,孩子可以觸摸道具,演員則分享道具所使用的材料和背後的故事。其中一個有關舊區重建的劇目《小猴子大秘密》,故事關於一棵因城市發展而被砍掉的大樹,佈景中的大樹以紙皮製成,並且露出紙皮的表面。
草莓田:戲劇教育彌補正規教育的缺失
源自英國的教育劇場,不只是包含單次的演出,更是一個精心設計的節目,包活演前活動、工作坊,演出後還有訪談等,約有三、四個「演教員」服務20至40名學生。藝團草莓田的成員在2018年至2022年,在澳門實踐這種教育劇場模式製作四個節目。
核心成員盧惠儀回想創作劇本《異鄉人的夢》:「我想彌補一些正規學校的缺失,都想帶一些歷史到戲劇裏面,就拿了80年代末到90年代發生在澳門的『龍的行動』為題材,透過這個背景去討論澳門人的身份。」
草莓田曾邀請香港教育劇場論壇執行總監歐怡雯檢視劇本,她問盧惠儀:「你對象是一個小學的學生,為甚麼他們要知道你們幾十年前的歷史?」盧惠儀說:「我心裏覺得你住在澳門,澳門人當然要知道澳門的事,才有歸宿,才會愛澳門。」
反思後,盧惠儀在劇本加入一個沒有身份證的女角,增強學生共鳴和了解當時在澳門的非法移民困境。
嘗試了五年,還要繼續嗎?
盧惠儀坦言,現在猶豫是否要投放資源和精力在校園戲劇巡演。一來由蒐集資料、撰寫劇本、設計整個活動、排練等,起碼花費6個月。二來劇團的資源有限,只能免費演出10場,但大部分學校不願意付款,加上坊間有免費活動,「競爭」之下草莓田的巡演無以為繼。
「始終嘗試了五年,還要繼續嗎?我覺得自己的腦袋,跟不上學校的步伐了⋯⋯希望能找到同行的人和願意花時間的人。」
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