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是否有寫教案或活動流程的習慣?作為香港教育大學的畢業生,我深信寫教案或活動流程是老師的基本準備工作。而教案設計得越仔細,就越能達致更佳的教學效果。因此,當我想精進教學技巧及優化教學流程時,便會盡量寫一份詳細的教案。然而,我後來發現,再用心寫的教案,在實踐時也未必能步步依計行事,甚至會影響教學時的應變能力。

有一次,我設計《即興競技劇場》體驗課的教案,第一堂的主要教學目標是建立一個有利即興創作的氣氛。互相認識後的第一個活動是經典遊戲Yes No Game。目標是讓學生透過Yes No Game,體驗被接納的喜悅,從而鼓勵他們在即興時多Say Yes,促使隊員更享受即興的過程。遊戲的玩法是,先邀請大家閉上眼睛,想像自己向別人提出一些建議或要求後,對方給予「NO」或「YES」的回應,你會有什麼不同的感受。然後再睜開眼睛,與大家分享當中的經驗。

在第一輪遊戲中,當我說「NO」、「唔好」、「唔去」、「唔想」等字眼後,學生們如預期般說出這類字眼讓他們感到被拒絕、尷尬、丟臉、忿怒及不被支持等經驗。然而,在第二輪當我說「YES」、「好呀」、「去呀」、「要呀」等字眼後,有個女學生在分享時第一時間說:「覺得好煩,我最憎人不斷『Say Yes』。」她是互相認識遊戲後才大搖大擺地與另一女生中途加入的,並沒有因遲到而道歉。她的言論與我預期相反,讓我不禁覺得她是那種典型刻意唱反調的反叛少女。我沉默片刻後,反問自己,或許她真心感受不到被接納的喜悅?或是我在帶領上出了些什麼錯誤?當學生的反應與預期相反,我如何才能帶出「Say Yes」的重要性?如果他們不能體驗到被接納的喜悅,我怎能鼓勵他們在即興遊戲中多「SayYes」?

當時我就像演即興劇時的演員般,因無法控制劇情發展而心慌,思想停頓了!這刻我對自己說我要「Say Yes」,我要先接納並了解她的感受。於是我問她:「『Say Yes』令你聯想到什麼?」出乎意料的是,教學中的「Say Yes」,就如演員在即興劇中「Say Yes」一樣,能推動故事或教學的進展。她立刻忿怒地說:「我聯想起妹妹什麼都說要、要、要,我什麼都要給她,但身邊人卻從來不會對我『Say Yes』。」得知原因後,我鬆了一口氣,明白她是真心覺得煩,不是因為別人對她的要求「Say Yes」而煩厭。我便積極起來,追問她:「那你身邊的這位朋友(與她一起遲加入活動的女生),向你『Say Yes』或是『Say No』多?」她很快回答:「『Say Yes』。」我鼓勵她舉個例子,告訴大家她的朋友曾在什麼情況下對她「Say Yes」。她立刻說:「我遺失了錢包,她會二話不說借錢給我搭車。」隨即她臉帶笑容,攬著她的好友。我對大家說:「你看,當朋友支持她時,她是多麼開心和滿足呢?可能平日很少人對自己『Say Yes』,但我希望大家在這個戲劇活動中,一起嘗試及習慣『Say Yes』,享受互相支持的喜悅。」接下來的活動中,學生們憑著支持隊友的信念,勇敢嘗試不同的挑戰。

因此,我常提醒自己,不僅《即興競技劇場》課的學生需要享受即興,實際上教授這門課的我更需要享受即興。如何才能開心地與學生享受互動即興的教學過程?其中一個重點是,在用心設計教案後,要拋開已設計的枷鎖,多向學生「Say Yes」,接受並接納他們的想法和感受。

分享此文章!

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