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次為期約半年的活動中,參與的學生中有一位總是對我說:「又係你呀?」面對這班學生,我每次都小心翼翼,希望他們即使未能喜歡戲劇,也能享受創作的過程。感謝合作的機構對活動有很大的彈性,他們只要求活動內容以戲劇為主,但並不強迫學生必須以演出作結。然而,因為學生對戲劇活動的興趣,自然地,他們也期望在活動的最後能有一場演出。
這次活動的參與者只有三至四位。在活動中途,我向他們確認是否想在最後一節進行一個簡單的演出。大部分人都表示願意,因此我們繼續進行戲劇創作。然而,在這其中,那位不太喜歡我的學生雖然每次都出席,參與的態度卻不積極,但他經常為故事內容和角色對白提出意見。排練時,他也不介意扮演部分角色。我以為他慢慢接受了最後的演出,認定他是那種口裡說不想,但身體卻很誠實的人。
然而,在活動的最後三節,他突然堅決表達不想參與演出。這讓我感到非常驚訝,心裡不禁想,為什麼經過這麼長時間的練習,他現在才說不呢?他告訴我,他一開始就已表達了不想演出,只是在排練時不介意參與。其他參與者也因為他的拒絕而感到突然。令我焦急的是,因為他一個人的決定,影響了其他渴望演出的學生。於是,我當場忍不住哭了出來,其他學生看到後有些不知所措。其實,當時我也不太明白自己為什麼會哭,明白合作的機構並沒有給予我任何壓力,但在學生眼中,我似乎看重機構的期望多於學生的意願。其他學生也試著替這位學生解圍,提議不如向機構申請取消演出。
這位學生最終沒有再解釋,只堅持自己不參加演出。冷靜下來後,我開始反思,發現自己從來沒有真正聽進他的想法,只是一心想著大部分人都同意,卻忽略了他的個別意願。而且,從他的角度看,即使不願演出,他也參與了排練,已經為團隊付出了不少,但他的努力卻未被欣賞。最終,在所有人同意的情況下,我們決定取消整個演出。然而,對我來說,有沒有演出並不重要,我更關心的是自己淚水背後的原因。
流淚之後,我找了兩位同伴分享我的感受。感謝這兩位同伴,他們告訴我,戲劇導師也是人,不是聖人,面對不合作和偶爾惡言相向的學生,感到委屈是情有可原的。當然,我們永遠都可以做得更好,但這次的經歷提醒了我,不要因為追求成為一位完美的導師而忽略了自己的情緒。對於一向理性的我來說,選擇走上戲劇教育的道路,是因為戲劇藝術中強調的情感,開拓了我陌生或一直避免面對的世界。我一直希望透過戲劇教育,讓學生觸碰到自己的內在情感。這次經驗讓我體會到教學相長的意義,感恩遇上這位學生,讓我也有機會好好地觸碰一下自己的內在世界。
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