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不點的故事》,對於我來說是一個十分重要的演出,除了他是創團作品之外,他還是我第一個認識兒童劇的窗口。

這次的創作過程,最困難的是就著一個已產生的作品,我要決定是否作出修改。如果要改,怎樣改?我能把他變得更好嗎?

這次重演緣起自一次演出時,我們發現有一個問題一直沒有解決,就是3個人演4個角色,在結局時永遠不能4人同時出場。我們希望把故事變得更完整,於是邀請了一位很合適成為「小不點」這個角色的新成員加入。另外,我們製作了3個新的「小不點」戲偶(包括「小不點」、「小不點爸爸」和「小不點媽媽」)。但是由於沒有重新整理劇本,總覺得未能好好運用新的戲偶,於是我膽粗粗,重新編寫劇本,來重演這個故事。

另外一個特別的地方,就是我下定決心成為導演。導演一職,對於我來說必定要是一個很有想法,很清楚瞭解自己,並非常有經驗的人。所以,由創團至今第四年,我也一直沒有勇氣去擔當這個角色。我們以往的演出,都是團員們共同創作,或者邀請有經驗的導演負責。還記得上一個演出,我們邀請了台灣導演佩玉跟我們合作,當中有一段戲,由我負責跟兩位演員排練,那是一次很特別的經驗,我首次感到:「原來我可以」。之後,在與佩玉一次傾談時,她跟我說:「我覺得你可以試試做導演。」這句話給了我很大的肯定。在最近一次TEFO的韓國考察之旅中,我跟一個當地的兒童劇團交流,那個導演什麼事情也自己做,就算失敗的想法和作品也記錄下來,並不介意與我們分享。終於令我鼓起勇氣,要認真做一次導演。

在這次《小不點的故事》重演中,我嘗試把自己的想法放進新劇本裡。之前,在思考如何建構小朋友進入「小不點」的世界時,都是一開始演出便介紹「小不點」,從而引入思考甚麼形狀最好等問題。這次我嘗試在開首的時候設定一個清潔工人在掉垃圾的情景來引入「好與不好」和「有用或沒用」的觀念。在演出的開始時,小朋友透過幫忙掉垃圾而進入場景。清潔工人把黑色的咕𠱸掉進垃圾站,忽然,黑色咕𠱸變成「小不點」走出來詰問:「為何人不喜歡黑色?」清潔工人回答:「點解?就係覺得黑色唔好囉!」結尾時,清潔工人與「小不點」再相遇,他們一起玩堆砌形狀,最後,清潔工人跟小不點說再見,清潔工人不知是夢還是真實,望望自己跟小不點的創作,帶著黑色cushion滿足地離開。

演出完後,我們馬上進入工作坊,小朋友跟家長一同用自己坐着的形狀cushion玩遊戲,看看可以把它們變成甚麼?這次的經驗讓我明白,兒童劇應該思考如何讓小朋友進入想像世界,然後如何從想像世界引發更多想像,演出完後,是我們一同看看小朋友建構了什麼世界的最好時機。期望,每一場演出之後,有更多「小不點的故事」在一直延伸,不斷建構,讓家長看見孩子更多。

分享此文章!

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