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中學
酷凌行動-應用戲劇手法處理校園霸凌和衝突
「酷凌行動」(COOLING CONFLICT) 在1999-2002之間進行,這是國際DRACON計劃(註1)其中一個參與國家,澳洲於1996年開展的第二階段項目,主要在新南威爾士及昆士蘭省中的學校實踐。
精進臺灣國民中學表演藝術師資培育的教材教法:設計 Rasaboxes 教學模組之個案研究 | DaTEAsia 第9卷
本研究目的是探討如何在國民中學表演藝術的師資培育與專業發展 上,運用Rasaboxes來建立素養導向的教材教法。Rasaboxes源於 印度的表演理論,特別重視身體經驗與情感表達,經過西方「表演 研究」、「 戲劇治療」等領域的跨界融合,已被應用於表演訓練、諮商療癒、教育發展。
日本一所高中學生對校內協作編劇項目的觀感 (英文文章)| DaTEAsia 第8卷
本文探討在任務導向架構下作為語文學習模式的協作劇場編劇活動。文中載述作者在日本一所高中的首年英語會話溝通課程中加入兩項相似而有別的劇場編劇任務,以進行類實驗性研究。本文簡略討論任務的背景、原理與設計,繼而檢視學生完成任務後交回問卷的相關資料。參加活動的學生雖然明顯欠缺劇場經驗,但反應相當正面。此外,若干學生更表示語文能力在多方面有所提升,認同在構思過程中及演出作品中均有學習機會。
共建知識︰在英國中二級運用「戲場組合教育學」教授莎劇的反思實踐個案|DaTEAsia 第5卷
一直以來,大部分研究莎劇課堂教學方法均集中討論主動學習策略如何促進學生的學習動機和信心。儘管這些討論非常重要,但往往忽略了課堂上學生之間的各種互動和合作,而這些互動其實對學習過程有決定性的影響。本文旨在探討「劇場組合教育學」如何透過 學生互動合作,讓他們從過程中共同建構知識。為此,我為英國一 家中學的一班中二學生嘗試設計並主持了六節莎劇《馬克白》課堂作為一個先導研究。本研究以維高斯基的社會文化知識建構論,及 Jonothan Neelands提出的「劇場組合」的原則為理論基礎,把採集得來的資料進行質性分析。初步研究結果支持早前有關「劇場組合教育學」的研究的一些論點︰包括 (1)「劇場組合教育學」可以建立 一個開放、包容的學習空間來促進學生之間的互信和合作;(2) 在合作的認知過程中,學生為主,老師只是輔助學生自主學習;(3) 合作學習能啓發想像,讓各種對話得以開展。
學習批判地書寫︰戲劇作為教育學及其對文化評論的啟示|DaTEAsia 第3卷
本文旨在分析教育戲劇於香港高中通識教育科的書寫中的角色和作用。 高中通識教育科課程的書寫性質與文化評論相近,者皆涉及文化分 析、評論和書寫。本文就筆者於香港一所中學以戲劇進行的行動研究所得,探討戲劇對引發學生對話式思考、投入同儕之間的交流及與其教室 外的目標讀者之間的溝通等各方面的潛力。研究亦檢視戲劇在寫作思維過程中為評論書寫所開拓的教學空間和可能性。本文末段將討論戲劇對 批判寫作教育的啟示。
戲劇教育與學生心理健康及社會適應關係探析|DaTEAsia 第1卷
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已成為教育的一個嚴峻問題,本文旨在探討戲劇教育與學生心理健康及社會適應的關係。通過對浙江省杭州市大中小學生共 800 人的抽樣問卷調查可知,中小學生參加戲劇活動較多者,與參加戲劇活動較少者相比,前者比後者表現出較少的對人焦慮傾向;在孤獨、過敏、衝動傾向方面,參與戲劇活動較少的學生要比戲劇活動較多的學生強烈,存在更多的心理健康隱患。大學喜歡戲劇組的學生,其幸福感水平要明顯高于不喜歡戲劇組,喜歡戲劇組學生應付方式采用不成熟的「幻想」明顯低于不喜歡戲劇組;參加過戲劇表演組學生,其應付方式采用成熟的「求助」要明顯高于未參加過戲劇表演組。可以得出結論︰戲劇教育與心理健康及社會適應之間存在密切關係,戲劇教育有助于提高學生的心理素質和適應能力,戲劇教育是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一種有效方法和途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