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字串「2024 Realistic JN0-351 Test Prep - Enterprise Routing and Switching, Specialist (JNCIS-ENT) Exam Dumps Collection Pass Guaranteed Quiz 🛑 Search for ( JN0-351 ) and download exam materials for free through ➽ www.pdfvce.com 🢪 🧀Valid JN0-351 Test Pass4sure」620 搜尋結果

TEFO X 德思戲劇教育工作室 《同 • 不同》論壇劇場

2018-01-03|

年度主題 2018:「參與式劇場探索」前奏活動 TEFO X 德思戲劇教育工作室 《同 • 不同》論壇劇場 不少應用劇場著重參與演教員與觀眾之間的互動,並以社會轉化/教育為主要指引創作的目標。這類著重互動參與的劇場模式如何激發觀眾的想像?觀與演之間的模糊界線又如何促使觀眾的反思和行動? 2018 年,TEFO將以「參與式劇場探索」為年度主題,透過一連串的劇場觀摩活動、海外影片觀賞交流、專題讀書會、論壇等,建立研習小組共同拆解不同類型的參與式劇場,並提供平台討論優化實踐。 第一炮的前奏活動為「德思戲劇教育工作室」特約TEFO組織觀眾觀摩的《同.不同》論壇劇場演出,邀請對性別議題及參與式劇場有興趣的你參與。論壇劇場容讓觀眾取代台上的演員,置身劇情之中,為不同角色創造轉機。演出結束後,參加者有機會與創作團隊對話,共同探討論壇劇場的形式、功能和「觀演關係」互換的獨特性,以及運用參與式劇場手法進行議題探索的實踐特色。 同場亦會帶來TEFO年度活動的精彩預告,請密切留意TEFO的最新消息! 日期:2018年1月12日(五) 時間:晚上7:30 – 10:15 地點:禾場排練室 新界葵興大連排道21-23號宏達工業中心12樓11室 (葵興地鐵站A出口) 演出及主辦單位:德思戲劇教育工作室 演後討論主持:歐怡雯博士 (TEFO執行總監) 《同.不同》論壇劇場   內容簡介 中學生明的同性取向引起部分同學的遭到「特殊」對待。得到同學美的支持,事情卻愈演愈烈,明最後能為自己的「身份」做些甚麼? 導演:蔡迅彥 演員:呂健邦、戴俊笙、丘嘉熙、蔡迅彥 丑客:劉卓瑩...

《聽說大埔》三門仔多元藝術創作及演出【場刊】

2021-11-21|長者, TEFO 活動報導, 社區劇場|

...學員裏面有學生、有在職青年、有媽媽同女兒。陪伴她們把對三門仔的理解和感悟,一一轉化成學員自己獨特的演繹,這個過程充滿挑戰,也充滿驚喜。尤其看見媽媽和女兒一起演出那一幕,教人動容。 光影、舞動、吟唱、海浪拍打岸邊的紀錄⋯⋯都為這個地方留下美麗的印記。 返回目錄 導師的話 —俞若玫 三門仔,人情滔滔 社區藝術好玩又咬人, 過程開放,同時充滿意外。你是無法預見參加者的年齡、性別、背景,生活狀態、生命階段、情感包袱,以及對社區及藝術的期望、想像和理解之間的差異。你也無法預設社區生活(三門仔)在疫情下的不斷變化。當然,展演方式及場地會因資助的條件限制而有相應的變動。物事人,翻滾滔滔。但,有趣的正是在意外中學習,浪去了,又回來。機構、導師、參與者都是見一步就多行一步的慢慢向前。幸運地,大家不把是次密集的工作坊為免費的文娛活動,卻是帶著勁,真誠地發掘三門仔的漁民歷史、故事、文化實踐及社區需要。這份對地方的探究精神已經很美。也許,今次「三門仔多元創作及展演」只是階段性分享,我們對歷史豐厚的三門仔認識仍然有限,媒介技術有待改進。但願意嘗試及聆聽,勇於用不熟悉的藝術手法去說地方故事,已經不簡單了。謝謝所有同行的朋友。展演前知道三門仔某伯伯過身,難過之餘,也明白要接近社區文化,得要面對生死意外。 返回目錄 創作團隊簡介 藝術統籌 歐怡雯博士 澳洲University of Melbourne教育研究所藝術及創意教育部博士,英國University of Exeter戲劇系應用劇場碩士,應用劇場工作者及研究員。過去近二十年來在兩岸三地與不同學校及關注不同社會議題的團體,進行有關應用劇場教學、課程設計、教師和工作者培訓、社區戲劇計劃、教育劇場演出及研究發展等工作。 2007年在香港舉行的第六屆「國際戲劇/劇場與教育聯盟大會」擔任學術委員會聯合主席、「戲劇教育會議2015」學術委員會成員及北京2020舉行的第十屆「國際戲劇/劇場與教育聯盟大會」擔任國際顧問團成員。曾為香港藝術學院應用劇場與戲劇教育專業文憑課程校外評審專家及香港藝術發展局藝術教育顧問小組成員(2017-19)。譯著有《開始玩戲劇11-14:中學戲劇課程教師手冊》、《酷淩行動:應用劇場手法處理校園霸淩與衝突》、《欲望彩虹:波瓦戲劇與治療方法》及《戲劇的世界:過程戲劇設計手冊》。 2009年底獲澳洲墨爾本大學頒發獎學金,修讀應用劇場博士研究課程,主力成人教育、應用劇場導師培訓、社區劇場培訓、中國民間組織能力建設研究專案,博士論文《探索應用劇場於中國NGO工作者能力建設的潛能》乃首位華人榮獲2018年度美國戲劇教育聯盟協會(AATE)傑出論文獎。2015年獲北京師範大學校園戲劇研究中心及應用劇場與表達性藝術教育研究中心委任為專家顧問。她現為康樂及文化事務署社區小組成員。研究興趣包括應用劇場創作與美學、戲劇教育課程、社區戲劇實踐與應用,藝術教育、NGO工作者能力建設。 俞若玫 Cally 作家、策展人及教育工作者。2013年成立《銀青乒乓 》推廣Creative Aging 社群藝術概念,肯定銀髮的創作力及美感,也建立跨世化的對話平台。同時,長期在城市大學、浸會大學、藝術學院及HKUSPACE)等院校教授文化理論、創意寫作及公共藝術,希望誘發年輕人關懷社會、深思文化身份的建構,更富想像地開展對話及協作。 劇場作品包括《耳搖搖》(2013) 及曾獲IATC 劇評人獎的年度編劇作品《墨迷宮》(2018),繼續探索文字的可能性,如何以詩化文本回應社會狀態,也探求文本如何跟舞動、音樂開展有機對話。 梁素素 Genna...

外展社區藝術再思:為誰演出,為誰忙? ──「社區文化大使計劃」研究發佈暨討論會

2018-09-10|

在人來人往的領展商場、烈日當空的街坊球場、想像不到的社區空間,你都可能見過社區文化大使的身影。「社區文化大使計劃」由康樂及文化事務署觀眾拓展辦事處策劃,自1999年推行至今近二十年,資助藝團/藝術工作者到不同社區推廣多元類型的藝術項目、接觸不同社群,政府在新一年財政預算案亦強調以二千萬元擴展這計劃。 二十年來的外展經驗如何?社區觀眾到底是誰?大使是否清楚其目標觀眾?政府以藝術作為凝聚社區的工具是否可能?社區藝術發展可能跟勞工政策相關?文化藝術政策與解決巡演場地問題也有關?點人頭的成效指標對大使有甚麼影響?以上問題,身為藝術工作者、策劃人、研究者、藝術行政人員、藝評人或觀眾的你都會關心。 為進行深入探討,國際演藝評論家協會(香港分會)及香港教育劇場論壇聯合策劃是項研究,以「2016年社區文化大使計劃」戲劇類別的項目為焦點,採用歷史脈絡回顧分析和深度訪談兩種策略,從政府官員、計劃甄選委員和參與劇團等不同人士對計劃推行的見解,分析政策推行的現況,藉此識別現時「社區文化大使計劃」於政策策劃和實施方面可供改變和行動的餘地。 研究首次發表於《香港劇場年鑑2016》,並將以討論會方式,進一步與關心戲劇、社區、觀眾與觀眾拓展等議題的參與者對話。   (完整研究報告可 >> 按此 << 下載) 【詳情】 日期:10/9/2018(一) 時間:19:30 – 21:30 地點:賽馬會創意藝術中心L7-19室(九龍石硤尾白田街30號) 名額:40(名額有限,先到先得) 講者: 羅婉芬博士 (本研究計劃首席研究員) 歐怡雯博士 (香港教育劇場論壇執行總監) 莫健偉博士 (香港藝術行政人員協會司庫、恆生管理學院助理教授) 主持:陳國慧女士 (國際演藝評論家協會(香港分會)總經理)   合辦: 國際演藝評論家協會(香港分會) 香港教育劇場論壇...

反思網上戲劇工作 – 前言和思考篇

2022-04-14|一般應用劇場實踐, 一小步|謝偉倫|

前言 疫情的出現,促使了很多網上的工作。在劇場方面,由先把一個演出錄影,再通過網絡平台給觀眾欣賞,直至現在陸續出現網上的現場演出。演出亦由觀眾單方面欣賞,到會邀請觀眾參與當中的互動,變化越來越多。除此之外,戲劇工作坊或戲劇課堂,也開始會使用網絡平台進行。換言之,時至今天,所謂「網上戲劇工作」已經不止於播放影片,基於觀眾的參與程度越來越高,對於演出團體或戲劇帶領者有著更高的要求。 在這個潮流之下,我都順應參與了不少網上的戲劇工作,過程中有成功發掘新的可能性,也有一敗塗地的地方。我想藉這次機會反思過去的工作,寫成共三篇文章,今篇紀錄我如何思考這件事,後兩篇則分享實踐經驗,分別關於戲劇手法的成長小組和網上論壇劇場演出。 思考篇 廣義而言,戲劇本來就出現於舞台劇、社區劇場、電視劇和電影之中,也常見於現在YouTube等網絡視訊平台的短片。因此,在網絡上見到戲劇,實不意外,只是形式上各有不同。若把一切網絡上的戲劇也放進反思的部份,恐怕過於龐大。為了清楚說明反思的焦點,我先劃定一些討論範圍。 我基於以下的理解開始討論。首先,如何定義網上的戲劇?在我而言,大抵可分成兩種:(一)通過錄制可以無限播放的同一戲劇演出;(二)在現場即時進行的一次性演出。而以上不論任何一種,演出者和觀眾都不會在同一個實體空間,只會在網絡平台出現。我對於第一種的反思興趣不大,因為這已變成了現今常見的播放形式,即使內容是一齣話劇,鏡頭拍攝著舞台上的一切的演出,但這都只是其中一款片種,跟電影或電視劇差別不大。 我比較感興趣是第二種。因為戲劇演出的特別之處,在於演出者和觀眾的共時性,即使大家不在同一個實體空間,但通過網絡平台,此刻觀眾所見到的,正是此刻演員所演的。人不能兩次踏進同一條河流[1],戲劇如是,觀眾只能在當刻以自己的狀態和感受去體驗演出者帶來的戲劇經驗,而這種經驗無法被重覆,若果分心錯過了,那個部份就已成為過去的回憶,不屬於演出者和觀眾之間,而是單純屬於觀眾了。從演出者方面而言,就算重演多少次,每一次演出時,都是新的經驗,並不會一模一樣。因為他在重演時已有過去的經驗,每個演出動作都是過去的累積,而且每次重演給自己的感受也會有所不同。換言之,如果演員在第一場演出時,他雖然能夠呈現劇本需要的情感,但他自己可能因為第一場的關係而緊張,然後在第一百場時而感到沉悶。因此,如果將以上的戲劇經驗放在網絡上,我稱這類為「在現場即時進行的一次性演出」,所謂「一次性」是這樣理解。 按這種定義,若果能滿足那種共時性,我對於在網絡上的戲劇演出就不會感到太大抗拒。姑勿論網絡之前,其實經過多年發展,戲劇已不再只是在劇場進行,也常見於社區之中,例如過去就有人於公園或電影中心前空地演出「一人一故事劇場」,現在只是由社區走往另一種形態的社區 – 網絡世界。我個人也曾於Zoom 進行「一人一故事劇場」演出,由觀眾在現場分享故事,然後由演員即時演繹。在演出前並沒有任何預先錄影,或要求觀眾事先提供故事,一切都在現場發生。作為演出者仍需關注當下,同時運用演技即時呈現各個故事。 於是,網絡上出現戲劇,不論哪種類型,這件事至少對我而言是不成問題的。對於戲劇只能出現在劇場的傳統觀念,不多不少因時代發展而有所改變。當然,我們可以就何謂「劇場」進行討論,但我現在更關心的是,網絡如何重構戲劇演出的方式? 現今所見,至少尚未出現所謂「網上劇場」的虛擬地方,一個單純為戲劇演出而設計的網絡平台。而我想像有天在元宇宙中,大家可以完全沉浸於網絡世界欣賞戲劇,或像現在一些線上遊戲裡,一些歌手化身某個角色在遊戲裡進行演唱會,而戲劇都可以這樣發生。 實際上,現在我們常用幾個平台進行戲劇演出。比較單向的是以直播形式進行,例如YouTube、Instagram 或 Facebook等,而容許觀眾參與較多的則有Zoom、Google Meet或Microsoft Teams等。由於以上程式的原意都不是用作表演,功能上都傾向個體與個體,或個體與大眾互動為主,程式的框架某程度是壓制了戲劇呈現的可能性。不過,這些框架同時為網上演出定形,劃出了實踐的方式。 因此,每個平台都有其限制和極限,而我們要去思考的是,如何在框架裡發掘更多可能性。關於實際做法我想留待之後兩篇再跟大家分享,但我想先指明自己是如何理解這種發掘方向。 我認為,有兩個進路可以考慮,分別是「如何善用科技技術?」和「如何重構戲劇呈現?」。雖然兩者都是「如何」(How)的問題,但前者比較像是科技人員會思考的領域,作為社工訓練和應用戲劇背景的我只能以現有基礎下討論,若日後再有軟體上的更新,那是另一個範疇。而我想說的是,不論是什麼平台,首先我們都需要熟悉當中的操作,並靈活使用不同功能去促使某些效果發生。譬如,在Zoom就有一個叫「沉浸式畫面」的功能,能夠將兩個至廿五個不同的參加者戶口放在一幅特定的圖畫上。若能夠善用這個背景畫面,配合演員動作,是否像一個舞台劇上的佈景呢?再者,另一種例子是,現時在各平台裡都是以一個長方式格仔去呈現自己,演員怎樣跟鏡頭互動,距離遠近,都可以產生不同效果。換言之,若果能夠熟悉網絡平台的操作,設計流暢的步驟,配合鏡頭的互動,就已經有各種呈現的可能性。當然,各平台都有不同的收費項目,價錢較高的自然可以使用更多功能,但即使單純運用基本版本,其實可有各式的嘗試。這是關於對於科技技術的探索,而將操作弄熟應該是基本。 另一道問題,即如何重構戲劇呈現?按滿足共時性的基礎下,鏡頭所呈現的畫面就成為觀眾所見,這是演員的演區,就如舞台一樣。演員如何活用這個演區,怎樣表現,就成為一種藝術。以往做舞台演出時,我們都著力用身體呈現,試圖將力量傳給所有觀眾,清楚感受每個動作。同時,我們有時刻意定格,或使用燈光或音響製造某個焦點,讓觀眾的視角由廣闊的舞台收窄至某個部份,如放在角色的手勢、台上一件道具或某一個重要時刻的狀態。鏡頭下無異,而且可以有意地方放大了。譬如,演員跟鏡頭保持某個距離做某些動作,然後鏡頭拉近演員,著力表現他的表情,這種富有電影感的呈現,是不是另一種可能性呢? 再者,我們甚至可以突破空間的限制。因為觀眾只看著一個畫面,但鏡頭可以不止一個。演員甲在課室演戲,在後台操作下,畫面轉移至在睡房的演員乙後,演員甲只要在正確的流程中,他大可以走進睡房,然後跟演員乙對戲。在實體的劇場中,由於現實條件的限制下,我們無法不停在短時間裡轉景,但在網上的演出下,似乎這種跳躍式轉景不再是問題。不過我要說的,不單止是這種轉景操作,而是我們應該更有創意地使用空間,將畫面變得豐富,提升戲劇的表現力。 現在我已經指明兩個進路,當打開了這些新方向後,我們將見到更多可能性。而我有預感將有更多新的崗位會出現,例如後台的操作上,似乎要有專人處理網絡上的問題;或者需要有人掌控鏡頭,擔當觀眾的眼睛,把不同新的視角呈現出來。這些都是以往未曾出現的崗位,而且實際要做麼,以及會做到什麼,都很值得大家深思。 最後,在我經驗上,表演只是其中一個領域,還有一個重要問題:觀眾是如何參與呢?由過去觀眾只是單純欣賞演出,到會親自參與互動,這類通常出現在應用戲劇的範疇,但既然網絡是一個能夠互動的平台,有別於電影電視[2],我們是否滿足於觀眾只是被動地觀賞戲劇?而當他們不再是純粹的觀賞者,他們的參與是什麼意義?而就算找到參與的意義,那麼所謂的參與是怎樣發生,又是一個值得探索的部份。 這篇文章較多說明我怎樣理解網絡的戲劇,但作為除應用戲劇工作者外,更是社工的我,我比較希望說一說網上的互動工作坊或活動,因為我經常會接觸到的工作,是如何在網絡上以戲劇手法進行一些人本工作,而這些工作通常與個人成長或情緒照顧有關。這部份我留待下篇再說。感謝讀到最後的您,我也是首次以長篇文章去疏理自己的想法,謝謝你陪我一起嘗試。 [1] 由希臘哲學家赫拉克利特提出,但本文無意討論他的哲學觀點。 [2] 我知道有些電視劇集已經會邀請觀眾使用遙控進行某些情節選擇,例如Black Mirror。...

戲劇、框架、學習 (一)

2022-10-21|一般應用劇場實踐, 兒童 / 幼兒, 從身體感受生活|譚文晶, 過程戲劇|

一次的教師培訓,戲劇導師們與參與培訓的教師試玩已設計好的過程劇,內容以「如何面對失敗」為主題。其中一個過程劇的反思部份,我們設定參加者以故事內的指定角色﹙一位很怕面對失敗的發明家 – 角色S﹚寫一篇日記。其中一位老師以參加者的身份分享,由於過程劇體驗當中,沒有代入角色S的經驗,他表示要代入這個角色寫日記有一定的難處。隨後老師們建議,提供彈性讓學生代入故事中任何一個角色去寫日記。 從故事體驗的進路上,我認同老師們的意見。記得讀書設計過程戲劇教案時,老師對我最深刻的評語是︰「參加者在故事中經常代入不同角色,建議減少參加者的角色轉換」這個回饋我深深記入腦袋,因為我不同意也不明白老師的意思。我回顧平日參與由老師帶領的過程劇時,都要求我在不同的故事情節代入不同角色,我作為參加者又不覺得大問題。 但我也相信老師有他的道理,所以一直記在心中,也在設計過程戲劇的教案時留意這一點。 直至我與其他應用劇場工作者合作時,每當出現這種參加者多重角色轉換的設計時,我都分外小心,確保故事的建構給予參加者有足夠的空間想像角色。至於剛才提到的教案,參加者只是一直以旁觀者身份﹙包括其他發明家、偵探﹚見證角色S的轉變﹙角色S 由戲劇導師以「教師入戲」的方法呈現)﹚,我試帶教案現時也擔心參加者很難進入角色S的內心世界來寫日記。但當時這樣設計,是因為只有從角色S的角度寫日記,才能幫助學生從怕失敗的人的角度去進行反思。 這裡,教案的設計面對兩個選擇。 一,順從學生代入角色的戲劇經驗,讓學生自由代入不同角色寫反思日記 二,以教學目的為目標,引導學生只從角色S的角度寫日記 在不同的教學目的和處境下可能有不同的選擇。我們選擇了後者,因為若讓學生代入不同角色寫反思日記,可以寫的方向太多,以致學生未能從設計好的教學和反思方向代入思考。相反,角色S作為一個重要的學習框架,從中引導學生集中於面對失敗的反思。而考慮到戲劇體驗和角色代入的流暢度,我們也加入另外一些元素和工作紙設計,幫助學生在時間有限的課程內,有效地代入角色S 進行反思。 現在回顧當年老師給我關於「參加者要代入太多角色」的建議,也許我只著重老師從戲劇體驗的流暢度進行評價,而忽略了其他評價的細節。而每一個教案的設計,每一步都是一個選取,考慮的都不單只是戲劇體驗的流暢度,也要將教學目的、故事框、道具設計或更多方面的因素一併考慮。 說到底,教案的設計沒有絶對的對或錯,但郤要同時考慮多方面的因素做一個最合理的決定。...

【活動回顧】《聽說大埔II》外賣吹水會

2022-07-25|一般應用劇場實踐, 長者, 婦女, TEFO 活動報導, 青少年, 家長, 社區劇場, 劇場遊戲|

...吹水會進行期間,菠蘿包﹙《大步.往此處》編導﹚邀請大家遊走在活動空間內,問候剛認識的朋友。「你好嗎?」簡單、俐落的一句問候,誰又會想到,卻又是最溫柔的一句問候。記得,公公婆婆們都踴躍問好,可能是看膩了家中的四面牆;記得,年輕人相視而笑。或者這個需要每天上Zoom的學生時代,很久沒有聽見小伙伴的親切問候;記得,孩子的媽媽默默落淚。或者作為家庭強大的後盾,在艱難的歲月裡,連說苦的空間都沒有。 零碎相遇 靈魂共振 後來,團隊又邀請大家分組,繪畫一個「個人回憶圖」,並分享自己的故事。大家可以畫一條代表2019年至2022年的線,這條線可能是直的,可以是彎彎曲曲的。然後大家再畫上或寫上最深刻的人、事、物,在組裡分享。我聽到一頭家由四變一的故事;我聽到長相廝守的故事;我聽到流浪的故事……我聽到許多心靈破碎的故事,或者在這個大時代底下,無人可倖免。 不過,幸運的是,我有機會聽到這些故事,大家有機會聽到彼此的故事。或者眼淚會傳染,悲傷會流動,但生命會繼續前行。而生命前行的路上,總有些意外,令你喜出望外……人與人的相遇,或許是一個治療的過程。 「不要緊,我陪你」 在分享環節中,大家都因著彼此分享的故事產生共鳴。在這個時候,團隊邀請大家排成「隧道」的形狀,來一場不一樣的打氣儀式。 「我想衝出去。」「我陪住你一齊衝出去!」 「我頂得住嘅!」「我相信你。」「你可以㗎!」 「保重。」「一齊都會好嘅。」 聲音會在隧道中迴盪,所以更強而有力。人與人之間的相遇,總有原因。如果生命是一條線,在這四場吹水會中,小編K在 #大埔 和不同的靈魂剛好連上。小編K誠意邀請你,觀賞「外賣吹水會」的延續劇目《大步.往此處》社區劇場,一起讓支持彼此的聲音迴盪更鏗鏘,一起讓彼此的生命之線在 #大埔 連上。 – 《大步.往此處》演出詳情 大埔古時又名大步,寓意經過此地,也需大步走過。 過去,無論捨得與否…… 現在,無論決定離開…… 將來,無論還是留下…… 大步往前走吧! 📍8月6、7日(富亨鄰里社區中心) 📍8月13、14日(太和鄰里社區中心) 📍8月20、21日(富亨鄰里社區中心) 📍8月27、28日(富善社區會堂) *星期六場:7:30pm | 星期日場:3pm *演出時長約1小時15分鐘...

找不到你想要的資料嗎?

咦,

你輸入的關鍵字沒有結果……

在實踐過程中,我們有時需要不斷地試驗才能成功,你不如再輸入另一個關鍵字試一試!

若果你仍未尋獲所需?

歡迎告訴我們你的需要!

感謝您的留言。已發送。
嘗試發送您的消息時出錯。請稍後再試。
Go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