於2015年出版,由全球十七位資深應用戲劇學者、導師撰寫,首部以討論實踐中的挫敗個案分享及深度反思的專著《A Reflective Practitioner’s Guide to Misadventures in Drama Education》出版,由於談論此題材的文本在業界十分罕見,所以在出版以來都獲得相當多的回響。此書收錄的分享故事來自世界各地不同文化背景的戲劇教育工作者,他們以自己的親身經歷,分享在應用戲劇工作坊/課堂的實踐現場,如何因著自己有意識或無意識的思考決定而造成了挫敗或混亂,他們慷慨地把這些「痛苦」的經驗娓娓道來。分享的內容由故事而起又超越故事本身,工作者在經歷後,積極反思「我當時在想什麼?」(What was I thinking?)及「為何我會有這樣的想法?」(Why am I thinking as I do?)這兩個反思實踐的關鍵問題。
協作者之「失落」實踐經驗研習室以書中個案為藍本,在書中選出三個分享故事,以每個故事中帶出的不同協作挫敗主題作為起點,與參加者一起分析箇中的「失」(失敗、失手、失望)、「落」(落差、落錯、落空)因素及學習角度;從此出發,跟參加者一同檢視及反思自身的實踐經驗。期望在小組分享中,由意識到分析層面,再轉化為工作者內在能力。
【活動詳情】
日期:2019年11至2019年1月(3節)
地點:大埔安邦路12號大埔藝術中心306-307室
人數:每節16人
日期:2019年11至2019年1月(3節)
地點:大埔安邦路12號大埔藝術中心306-307室
人數:每節16人
主持:歐怡雯博士 (TEFO執行總監)、張家寶女士 (基督教家庭服務中心高級服務經理/應用戲劇實踐者)
備註:
1. 書目以英文為主,但活動將以廣東話進行。
2. 有實踐應用戲劇經驗的工作者優先。
1. 書目以英文為主,但活動將以廣東話進行。
2. 有實踐應用戲劇經驗的工作者優先。
11月25日(一) 第一節 | 協作者的自我觀照
12月16日(一)第二節 | 在社群中協作的持續性
1月13日(一)第三節 | 帶領遊戲的誤區
第一節 | 協作者的自我觀照
日期:2019年11月25日(一)
時間:1930 – 2200
共讀篇章:第二章 The Vicious Circle:
A Study in Stupidity
協作者:
來,我們來圍一個圓圈。我有個活動想跟大家做。(沒有一個人移動)
OK,大家,唔該,我哋圍一個圈。我有D嘢想同大家試。(沒有反應)
Hello! 起身啦。(沒人理會)
唔喺好難咋。嚟啦。(鴉雀無聲)
離開張櫈,過嚟圍圈吖。(死寂)
OK,大家,唔該,我哋圍一個圈。我有D嘢想同大家試。(沒有反應)
Hello! 起身啦。(沒人理會)
唔喺好難咋。嚟啦。(鴉雀無聲)
離開張櫈,過嚟圍圈吖。(死寂)
懷著對戲劇的熱誠,深信戲劇帶給參加者的力量,再用心裝備好自己多年來累積的戲劇教育知識與理論,出動教學。可是,一切發生的,不似預期。原來,有一些更重要的,還未預備想到。
“I was asking many of the right teacher questions, I just did not like the answers I received from the students… My compassion blinded my ability to see them as individuals.” (33)
第二章的工作者坦誠地面對自己,在自以為信心滿滿的實踐中落差,促使他重新檢視和認識自己,超越故有對實踐的認知。他的反思經驗對我們有著很重要的參考,從他的思考足跡開拓我們的視角。
“The function of reflective thought is to transform a situation in which there is experienced obscurity, doubt, conflict, disturbance of some sort, into a situation that is clear, coherent, settled and harmonious. One must see one’s own role in that conflict and understand one’s about the structural realities.” (35)
討論焦點:
- 「計劃」和「執行」教學之間的思考
- 工作者如何定位自己?
- 誰的學習?
- 誰的需要?
第二節 | 在社群中協作的持續性
日期:2019年12月16日(一)
時間:1930 – 2200
共讀篇章:第九章 An Alaskan Education:
From Service to Sustainability
作者引用別人的一句話,當一個戲劇教育工作者走進將要服務的群體,無論閱讀多少資料,訪問幾多個當事人,我們不得不承認我們只是一個旅客、一個旁觀者。帶著這身份,走進社群,應如何與他們一起以戲劇探索他們的生活呢?
“The cross-cultural traveler is likely not to consider how he appears to others during this period, primarily because he is so deeply involved as a spectator of all that is going on around him that he has difficulty imagining that he himself is the spectacle.”
本章工作者在社群實踐中,遇上外來者介入社區時協作碰上的挑戰,如何與參加者建立關係?如何從而反思工作者在社區中協作的有效模式?
討論焦點:
- 社區中的介入服務工作模式
- 社區工作中的道德考量
- 當下的選擇對社群的影響思考
- 誰的價值?
第三節 | 帶領遊戲的誤區
日期:2020年1月13日(一)
時間:1930 – 2200
共讀篇章:第六章 A Lord of the Flies Moment:
The Consequences of Wrong Gaming Direction
戲劇工作坊不少得戲劇遊戲,在參與導師培訓工作坊中學習劇場遊戲時,氣氛通常都十分好。當自己作為協作者帶領遊戲時,卻又遇上大小不同的困難,以下本章工作者這句話提醒了我們遊戲本身是重要,如何帶領亦是一門藝術。
“…not to be discouraged if the first time they attempt a particular game or session with children does not go as planned…Reflect on how the approach to it can be adapted or fine-tuned for the next time…”
討論焦點:
- 帶領遊戲的協作
- 遊戲的導向思考
- 協作中的壓迫者與受壓迫者
- 誰的權力?
註:
1. Duffy, P. (Ed). (2015). A Reflective Practitioners Guide to (Mis)adventures in Drama Education – or – What Was I Thinking? Bristol, England: Intellect.查詢:香港教育劇場論壇 (23922380/admin@tefo.hk)
1. Duffy, P. (Ed). (2015). A Reflective Practitioners Guide to (Mis)adventures in Drama Education – or – What Was I Thinking? Bristol, England: Intellect.查詢:香港教育劇場論壇 (23922380/admin@tefo.hk)